一、平面控制
1、根据规划局测设的坐标点(63/H交点)向外测设其他轴线控制桩,并在桩顶钉小钉作为标记,并做好保护工作。
2、在基坑挖好,并做好护坡后将A轴、D轴、H轴及63轴、56轴、44轴、33轴、22轴、12轴、2轴引测到护坡壁上。
3、当浇筑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时,利用地面上的轴线控制网,用经纬仪将如图所示各点(AA、AB、AC、DA、DB、DC)投测在予埋钢板上,并在钢板上刻出十字线,经自检合格后,绘制成果图,报请业主和监理验收签证,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4、在上部楼层楼板浇筑混凝土时均应在点位处预留150×150孔洞,保证激光铅垂仪的激光束能垂直穿过预留孔。
5、在第八层顶板上重复做第3项工作。
6、当每层楼板砼浇筑完,并且有强度后,即可对该楼层的轴线进行测量:在底层控制点(预埋钢板)上架设激光铅垂仪,调整后启动电源,使红色激光束发射到接收板上,用红蓝铅笔作标记,然后转动铅垂仪900、1800、2700,,取相对两点连线的交点作为该楼层的一个控制点,依次将如图各点投射上去。然后架设经纬仪和点对中、整平后校核其它各点,无误后即开始投点弹线,弹出该层柱与剪力墙的正确位置线。
二、高程控制:
施工现场±0.000布置是由甲方提供的±0.000点引测到现场四周固定的建筑物上。
高程传递:当一层主体施工完毕后,在11、32、53轴外边引测+50cm线并标志清楚作为基准点,随着楼层的升高,可依据此点用钢尺垂直量取各楼层层高,每一层的+50cm线都测设到各柱子上,来控制该楼层的标高。当第10层施工完毕后重复上述工作来控制以上楼层的标高。
三、沉降观测
根据《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及设计图纸的要求与规定,按照图纸上的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当施工到一层框架柱时,将观测钉按设计要求预埋在混凝土柱内,高度位置在+0.45m左右,观测钉利用Ф20钢筋加工制成,一端弯成900弯钩,另一端焊接到柱筋上,柱内埋入150mm。外露70mm。
基准点布置如图所示,采用深埋法,如图中所示,并做好防护工作,各基准点测出和±0.000的相对标高,做记录,并做不定期检测。
沉降观测时间为每天早上8~10点。沉降观测的首次观测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50%以后,初测时必须提高精度,必须做到三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观测点1、2使用Ⅰ基准点;3、4、5使用Ⅱ基准点;6、7、8使用Ⅲ基准点;9、10、11、12使用Ⅳ基准点,同时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比较后决定。
沉降观测的次数:正常情况下楼层每升高一层,做沉降观测一次,主体工程结顶后,改为每月观测一次。当工程全部竣工后,如沉降量稳定可终止观测,否则要继续观测。第一年四次,第二年二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如有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所有观测点观测完毕,最后做闭合于水准原点上,以检验本次测量的精度,如闭合差大于±1.0 时应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