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作者对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及监测数据的审核两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便环境监测工作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关键词:环境监测仪器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审核
一、分析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发展
调查显示,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企业有100余家,年产值5亿元,约占全国环保产品产值的2.3%。环境监测仪器的主要产品是各种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监测、噪声与振动监测、放射性和电磁波监测仪器。我国生产的烟尘采样器、烟气采样器、总悬浮微粒采样器、油份测定仪、污水流量计等环境监测仪器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上占有很大比例。国产大型实验室用原子吸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等监测仪器自动控制技术采用程度较低,关键零部件尚依赖进口。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是中小型企业生产,产品基本集中在中低档的环境监测仪器,远不能适应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技术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生产严重,规模效益差;产品质量不高,性能不稳定,一致性较差,使用寿命短,故障率高;研究开发能力较低,在线监测仪器的系统配套生产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2200多个监测站,行业监测站2600多个。国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站103个、酸雨监测网站113个、水质监测网站135个。此外还建有噪声监测网、辐射监测网、区域监测网等。到2008年,国控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环境空气监测网站226个,测点数793个;酸雨监测网站239个,测点数472个;水质监测网站197个,监测断面1074个;生态监测网站15个。
目前,我国已制定各类国家环境标准410项,覆盖了大气、水质、土壤、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领域。已开展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周报、日报、预报监测;污染源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污染源解析监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效果监测等等。需监测的污染因子达百余种。
二、我国环境监测及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1)以目前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3)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
(4)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5)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
(6)环境监测仪器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总之,发展环境监测仪器及其设备是实现监测技术现代化,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信息的重要保证,国家鼓励研制开发和生产国家所需的监测仪器设备。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开发和生产的宏观引导,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监测仪器发展趋势的调查研究,适时制订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的的需求和方向,指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
1.加强环境监测仪器的标准化工作。环境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可比,应加强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的制订工作。将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纳入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与环境监测规范、环境分析、检测方法的制订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通过制订统一的标准引导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进步。
2.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监督管理,建立一批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权威性的技术中介机构,对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状况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布。对在环境监测中用于执法监测的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实行“准入”制度。
3.加强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创新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急需的监测技术的科研投入,把环境监测技术的开发列入环境科研重点领域。借助国家各种扶持政策,推进环境监测仪器的产业化和技术升级。
4.促进监测仪器科研与生产结合,鼓励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环境监测技术的成果转化。
5.走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道路。对我国目前生产技术落后,国外已有先进的成套技术的监测仪器,鼓励引进国外的关键技术,合资生产,再逐步实现国产化。
6.利用市场调控手段,促进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的重新组合,逐步改变监测仪器生产技术薄弱、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市场竞争力低的状况,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一批监测仪器生产的骨干企业。
7.根据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制订环境监测工作的相应法规,逐步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区域性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自动化网络系统。通过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建设的示范工程,带动自动化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的形成。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
三、监测数据的审核
(1)代表性的审核
样品的代表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的特性。其中采样是关键环节,我们只有采到有代表性的样品,分析出来的数据才有使用价值和代表性。样品的采集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础。虽然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和准确的分析方法,但是忽视了采样的科学性、技术性,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就难以反映被测对象的真实情况。在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若采样人员对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和技术管理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如在废水采样时忽视了工业废水是污染物浓度和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非稳定流体,没有同步进行测流量和采集样品;或随意简化测流程序,不管排污渠的宽度如何,只在渠中间用流速仪测一个数据;或用浮标法测流时,测量的距离和次数均少于规定要求等,不符合规范的采样必然给监测数据带来较大的误差且不能真正反映样品的代表性。因此审核人员应根据自己负责审核的内容,把好外场采样的质量关,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
(2)完整性的审核
在保证样品完整性的同时,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应审核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方法的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对象的要求。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采样时间、监测项目设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特别是工业废水中不同行业的必测项目是否齐全;采样时其他辅助参数的监测项目等是否完整。
(3)精密性、准确性的审核当按规定采集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样品传输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时,为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控制测试质量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其中,精密度和准确度是衡量实验室内测定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审核这两项指标时除了要确保所用仪器的精度外,还要特别注意每批样品的测试是否有按技术规范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及密码样平行分析等。检查样品平行测量值是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其精密度是否达到方法给定的室内标准差的要求;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量值是否尽可能地与真值接近,回收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此外,除了审核分析过程的精密性、准确性之外,还应审核相应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如校准曲线、检出限和空白实验值。因此,空白实验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将直接影响所选定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实验的精密度。我们只有全面审核环境监测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
(4)可比性(合理性)的审核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合理性)分析包含时空分布合理性分析、污染物排放规律合理性分析、监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合理性分析,以及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可比性分析,还包含标准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总之,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加强监测数据审核,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审核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熟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发扬敬业精神,增强正确执行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审核,保证数据审核的质量,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四、结语
现如今,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监测人员要不断研究出新的环境监测技术,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环境监测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