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地质测绘的工作程序 工程地质测绘的程序和其它的地质测绘工作相同 1.在室内查阅已有的资料,如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地质图,地貌图,构造地质图,地质剖面图及其文字说明),遥感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地震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经验。 2.现场踏勘 现场踏勘是在搜集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了解测绘区地质情况和问题,以便合理布置观察点和观察路线,正确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 踏勘的方法和内容 (1)根据地形图,在工作区范围内按固定路线进行踏勘,一般采用“Z”字型,曲折迂回而不重复的路线,穿越地形地貌,地层,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等有代表性的地段。 (2)为了了解全区的岩层情况,在踏勘时选择露头良好,岩层完整有代表性的地段做出野外地质剖面,以便熟悉地质情况和掌握地区岩层的分布特征。 (3)寻找地形控制点的位置,并抄录坐标,标高资料。 (4)询问和搜集洪水及其淹没范围等情况 (5)了解工作区的供应、经济、气候、住宿及交通运输条件。 3.编制测绘纲要 测绘纲要一般包括在勘察纲要内,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任务情况(目的、要求、测绘面积及比例尺); (2)工作区自然地理条件(位置、交通、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特征); (3)工作区地质概括(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 (4)工作量、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5)人员组织及经济预算; (6)材料物资器材的计划; (7)工作计划及工作步骤; (8)要求提出的各种资料、图件。 二、现场测绘工作方法 工程地质测绘的方法与一般的地质测绘方法相同,即沿着一定的观察路线作沿途观察,在关键的点上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测量和取样;选择典型地段测绘工程地质剖面;必要时还要进行简易的勘探。观察线的布置应以最短的线路观察到最多的工程地质要素和现象为原则。范围较大的中小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一般以穿越岩层走向或地貌、物理地质现象单元来布置观测线路为宜。大比例尺的详细测绘,则应以穿越岩层走向与追索地质界线的方法相结合来布置观察路线,以便能较准确的圈定工程地质单元的边界。在测绘工程中,https://www.gc5.com最重要的是要把点与点、线与线之间所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克服只在孤立点上观察而不进行沿途的连续观察和不及时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偏向。同时还要将工程地质条件与拟进行的工程活动的特点联系起来,以便能确切地预测工程地质问题的性质和规模。测绘同时还要采取部分的岩土样品或水样。此外,还应在测绘过程中将实际资料和各种界线准确如实地反映到测绘手图上,并逐日清绘于室内底图上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必要的补充观察以提高测绘质量。 三、工程地质测绘的要求 1.岩石出露或地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对地质条件简单的场地,可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 2.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搜集资料时,宜包括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的解译结果。在详细勘察阶段可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作补充调查。 3.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范围,应包括场地及其附近地段。测绘的比例尺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绘的比例尺,可行性研究勘察可选用1:5000~1:50000;初步勘察可选用1:2000~1:10000;详细勘察可选用1:500~1:2000;条件复杂时,比例尺可适当放大; (2)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单元体(滑坡、断层、软弱夹层、洞穴等),可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3)工程地质测绘应采用比例尺大一级的地形图做工作底图。 4.工程地质测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前期准备:进行人员组织,仪器设备和物质等方面的准备,搜集已有资料,进行航卫片解译及编制工程地质草图,制定工作计划;②野外调查测绘;③资料整理。正式测绘前,应首先实测代表性地质剖面,建立典型的地层岩性柱状剖面和标志,划分工程地质制图单元。如已有地层柱状图可供利用时,亦应进行现场校核,以加强感性认识,确定填图单位,统一工作方法。岩性综合体或岩性类型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可能时划分到工程地质类型,其界线可与地层界线吻合,也可根据岩性、https://www.gc5.com岩相和工程地质特征进行细分或者归并。 5.测绘的精度要求: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尺寸一般为相应图上的3mm;对于具有重要意义、在图上不足3mm者,可以扩大比例尺表示。各种地质体的界线必须实地勾绘或根据遥感解译界线通过野外核定。测绘的各种地质点位置的误差范围在相应比例尺图上不大于2mm。为此,需在一定面积内布置一定数量的观察点及观测线。观察点的布置要目的明确,并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和代表性。 界线的圈定采用路线穿越法,特别重要的界线可以适当追索。观测路线一般沿工程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 观察点和观测线的密度要服从调查效果,其间距一般参照表执行,但不可强求均匀分布,应视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适当加密或减稀。 6.地质观察点的布置、密度和定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标准层位和每个地质单元体应有地质观察点; (2)地质观察点的密度应根据场地的地貌、地质条件、成图比例尺和工程要求等确定,并应具代表性; (3)地质观察点应充分利用天然和已有的人工露头,当露头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定数量的探坑或探槽; (4)地质观察点的定位应根据精度要求选用适当方法;地质构造线、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露头和不良地质作用等特殊地质观察点,宜用仪器定位。 7.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 (2)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应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应区分新近沉积土、各种特殊性土; (3)查明岩体结构类型各类,结构面(尤其是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岩、土接触面和软弱夹层的特性等,新构造活动的形迹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4)查明地下水的类型、补给来源、排泄条件,井泉位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埋藏深度、水位变化、污染情况及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 (5)搜集气象、水文、植被、土的标准冻结深度等资料;调查最高洪水位及其发生时间、淹没范围; (6)查明岩溶、土洞、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地面沉降、断裂、地震震害、地裂缝、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形成、分布、形态、规模、发育程度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8)建筑物的变形和工程经验。 8.现场填图内容包括: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界线,微地貌和动力地质现象,断层、层理和片理产状,节理、裂隙统计点,地表水体及地下水露头,观察点、观测路线,实测剖面、采样点、试验点及勘探工程等。其中对动力地质现象、微地貌等,视其个体现象规模大小,可按同比例尺圈定边界,或用符号表示,当其集中分布时也可用群体符号表示。 9.观察点的描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反映点间的变化情况。文字记录要清晰简明,对典型或重要的地质现象,尽量用素描、照片与文字相配合。 观察点的记录必须有专门的记录本或卡片,并应统一编号。凡图上所表示的地质现象,均须与文字记录相对应。 10.测绘过程中须经常校对原始资料,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利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下一步工作。野外测绘结束后,在进行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交以下主要原始成果: (1)野外调查实际材料图; (2)野外工程地质草图; (3)实测地层剖面图、工程地质柱状图及第四系综合剖面图; (4)各类观察点的记录卡片; (5)轻型山地工程(坑、槽探)记录表及素描图; (6)井、泉调查统计表及动态观测记录表; (7)外动力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和主要工程地质现象等专题内容一览表; (8)岩、土、水样采样统计表及试验成果一览表;古生物化石采集登记表;孢粉、古地磁采样登记表; (9)地质照片图册; (10)文字总结。 野外工作结束,资料整理完毕后,应组织对原始资料的验收。 11.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的成果资料宜包括实际材料图、综合工程地质图、工程地质分区图、综合地质柱状图、工程地质剖面图以及各种素描图、照片和文字说明等。 12.利用遥感影像资料解译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时,现场检验地质观察点数宜为工程地质测绘点数的30%~50%.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检查解译标志; (2)检查解译结果; (3)检查外推结果; (4)对室内解译难以获得的资料进行野外补充。
(7)调查人类活动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包括人工洞穴、地下采空、大挖大填、抽水排水和水库诱发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