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了解下断链点这个概念,断链点指的是新老桩号不连贯的那个点。通常情况下,断链点之前的属于改线后的新桩号(当然,改线路段之前的桩号依旧是老桩号,原测量数据仍可继续使用),而断链点之后的桩号则为老桩号(原测量数据能接着使用,直至遇到下一段改线)。那么断链点设置在什么位置较为合适呢?这方面我们施工人员若不参与勘测其实无需深入知晓,但了解一下也并无坏处。从前面阐述断链产生的原因,我们能得出一个与之相关的结论:改线后,老桩号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好。所以,依据多年的勘测经验,断链点的设置位置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最好设在改线与老线正好相接的位置上; (2)绝对在直线上,有些就在HZ(YZ)点上,有设在曲线上的你找我(先声明,HZ/YZ点后面紧接着另一个曲线的不算啊)。 这是平面图上的: 这是纵断面图上的: 这是直曲表上的: 还有直曲表上这样表示的: 不管断链点在何处标记,始终要弄明白断链的表示方式,均按类似这样的格式:K50+622.760 = K50+621.166。显然,这是一个等式,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等式显然不成立,不等于还差不多。不过,这并非数学等式,它所代表的是新老桩号的交汇点(也就是断链点)。只要理解了这个等式,后续不管是否标记长链、短链,长多少、短多少,不管在平面图、纵断面图上是否还有其他标记,都无关紧要了。换言之,一旦理解了这个等式,其他相关信息你都能自行确定。 等式前面的桩号(搞设计的人员务必注意,前后是存在差异的,这里绝对不能运用等式的交换律)代表的是改线段的结束桩号,等式后面的桩号则是与之相连的老路线桩号。换个角度去理解,路线桩号推算至此处(等式前面的桩号)时,突然出现不连续的情况,以另一个桩号呈现(等式后面的桩号),然而这两个不相等的桩号,在实地所表示的却是同一位置的点位(计算得出的坐标应当一致)。
断链的标记,一般在平面图、直曲表、纵断面图等图表中均有表示,看几幅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