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路敷设方面
隐患1:电线老化、破损。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电线,发现老化、破损及时更换。
隐患2:线路私拉乱接。
防控措施:严格遵守用电规定,禁止私拉乱接,由专业电工安装线路。
隐患3:电缆未穿管保护。
防控措施:对易受机械损伤的电缆穿管保护,埋地电缆深度要符合要求。
隐患4:线路穿越道路未采取保护措施。
防控措施:线路穿越道路时应采用埋地敷设或架空敷设,埋地时要穿保护管,架空高度要符合要求。
隐患5: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同杆架设。
防控措施:严格按照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线路分开架设,保持安全距离。
隐患6:电缆桥架内杂物堆积。
防控措施:定期清理电缆桥架内的杂物,保持桥架整洁。
隐患7:电缆在水中浸泡。
防控措施:对易被水浸泡的电缆采取架空或防水保护措施,避免电缆长期在水中浸泡。
隐患8:线路跨越建筑物时无防护措施。
防控措施:线路跨越建筑物时应采用合适的支撑和防护措施,防止线路磨损或被建筑物挤压。
隐患9:电线接头未做绝缘处理。
防控措施:电线接头应采用绝缘胶布或绝缘套管进行可靠绝缘处理,确保绝缘性能良好。
隐患10:架空线路的档距过大。
防控措施: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合理设置架空线路的档距,一般不宜超过35米。
隐患11:电缆埋地深度不足。
防控措施:确保电缆埋地深度符合要求,一般不小于0.7米,在农田等易受挖掘影响的区域应适当加深。
隐患12:同一配电箱内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未分开敷设。
防控措施:将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在配电箱内分开敷设,并做好标识,防止误操作和短路。
隐患13:线路穿越易燃、易爆场所时未采取防爆措施。
防控措施:线路穿越易燃、易爆场所时,应采用防爆型电缆或穿钢管保护,并做好密封处理。
隐患14:临时用电线路与建筑物、树木等距离过近。
防控措施:按照规定保持临时用电线路与建筑物、树木等的安全距离,防止线路被刮擦或短路。
二、配电箱及开关方面
隐患15:配电箱无门、无锁。
防控措施:安装配电箱门并配锁,专人负责管理。
隐患16:配电箱内电器元件损坏。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维护,及时更换损坏的电器元件。
隐患17:开关过载使用。
防控措施:根据负载电流选择合适的开关,避免过载。
隐患18:配电箱内布线混乱。
防控措施:对配电箱内线路进行整理,规范布线,标识清晰。
隐患19:配电箱未安装漏电保护器或保护器失灵。
防控措施:安装合格的漏电保护器,并定期试验,确保其正常运行。
隐患20:开关箱未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防控措施:每个用电设备都应单独设置开关箱,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一箱”要求。
隐患21:配电箱接地或接零不可靠。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配电箱接地或接零情况,确保连接牢固,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隐患22:配电箱内未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防控措施:在配电箱内和箱门表面设置“有电危险”等明显的警示标志。
隐患23:开关接触不良。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开关的接触情况,及时修复或更换接触不良的开关。
隐患24:配电箱内堆放杂物。
防控措施:保持配电箱内整洁,严禁堆放杂物,防止影响电器元件散热和操作。
隐患25:配电箱内的熔断器熔体规格与负载不匹配。
防控措施:根据负载电流选择合适规格的熔断器熔体,确保在发生过载或短路时能及时熔断。
隐患26:配电箱的进线和出线未固定牢固。
防控措施:对配电箱的进线和出线进行牢固固定,防止因松动导致接触不良或拉脱。
隐患27:配电箱内电器元件损坏未及时更换。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配电箱内电器元件,发现损坏的及时更换,确保其正常运行。
隐患28:配电箱的分路标识不清。
防控措施:对配电箱的分路进行明确标识,注明所控制的设备或区域,便于操作和维护。
隐患29:配电箱内的接线端子松动。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配电箱内的接线端子,确保其连接牢固,如有松动及时拧紧。
隐患30:配电箱的接地电阻不符合要求。
防控措施:定期测量配电箱的接地电阻,确保其不大于规定值,如不符合要求,及时查找原因并整改。
隐患31:开关损坏或失灵。
- 防控措施:对开关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发现损坏或失灵的开关及时更换。
隐患32:配电箱内的零线和地线混接。
防控措施:将配电箱内的零线和地线分开连接,分别设置零线排和地线排,确保接线正确。
隐患33:配电箱的防护等级不符合现场环境要求。
- 防控措施:根据现场环境,如潮湿、粉尘等,选择合适防护等级的配电箱,如IP54、IP65等。
三、用电设备方面
隐患34:设备未接地或接零。
防控措施:确保用电设备可靠接地或接零,定期检查接地电阻。
隐患35:手持电动工具无漏电保护。
防控措施:为手持电动工具配备漏电保护器,使用前检查其有效性。
隐患36:设备长期过载运行。
防控措施:合理安排设备使用,避免长期过载,安装过载保护装置。
隐患37:设备绝缘损坏。
防控措施:定期对设备进行绝缘检测,发现绝缘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隐患38:移动用电设备的电源线过长或拖地。
防控措施:控制移动设备电源线长度,避免拖地,防止磨损和碾压。
隐患39:用电设备周围有易燃物。
防控措施:清理用电设备周围的易燃物,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
隐患40:设备长期闲置未进行维护保养。
防控措施:对长期闲置的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使用前进行全面检查。
隐患41:设备的电源线接头不牢固。
防控措施:定期检查电源线接头,确保连接牢固,防止虚接发热。
隐患42:使用的电气设备不符合现场环境要求。
防控措施:根据现场环境,如潮湿、粉尘等,选择合适的防爆、防潮、防尘等类型的电气设备。
隐患43:设备的散热通道被堵塞。
防控措施:定期清理设备的散热通道,确保其通风良好,防止设备因过热而损坏。
隐患44:设备的转动部件未安装防护装置。
防控措施:为设备的转动部件安装防护罩或防护栏等防护装置,防止人员接触发生危险。
隐患45:使用淘汰或不合格的电气设备。
防控措施:禁止使用淘汰或不合格的电气设备,采购设备时要严格检查产品质量和合格证明。
隐患46:设备的插头与插座不匹配。
防控措施:根据设备插头选择合适的插座,或更换设备插头,确保两者匹配,接触良好。
隐患47:使用的电气设备功率超过插座或线路的承载能力。
防控措施:核实插座和线路的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用电设备,避免过载。
隐患48:设备的电源线有破损或老化现象。
防控措施:检查设备电源线,发现破损或老化的及时更换,确保电源线安全可靠。
四、人员操作方面
隐患49:非电工操作电气设备。
防控措施:严禁非电工从事电气作业,电工须持证上岗。
隐患50:操作人员未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防控措施:要求操作人员在操作电气设备时正确佩戴绝缘手套和绝缘鞋。
隐患51:湿手操作电气设备。
防控措施:保持手部干燥,严禁湿手操作。
隐患52:在电线上晾晒衣物。
防控措施:加强安全教育,禁止在电线上晾晒衣物,设置警示标识。
隐患53:操作人员在操作时未切断电源。
防控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检修、移动电气设备时先切断电源,并挂牌警示。
隐患54:违规使用花线、护套线作为电源线。
防控措施: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缆作为电源线,禁止使用花线、护套线等不符合规定的线路。
隐患55: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玩手机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防控措施:加强现场管理,严禁操作人员在操作电气设备时玩手机或做其他无关事项。
隐患56:操作人员对电气设备的操作规程不熟悉。
防控措施: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电气设备的操作规程,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隐患57:多人同时操作同一电气设备时协调不畅。
防控措施:明确多人操作时的指挥人员和各自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操作安全。
隐患58:操作人员酒后操作电气设备。
防控措施:严禁操作人员酒后上岗,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隐患59:操作人员随意拆卸电气设备的保护装置。
防控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告知操作人员保护装置的重要性,禁止随意拆卸。
隐患60:在带电设备附近使用金属工具。
防控措施:在带电设备附近使用绝缘工具,如必须使用金属工具,要采取绝缘措施并设专人监护。
隐患61:操作人员未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防控措施:要求操作人员在操作电气设备时,必须按规定佩戴绝缘手套、绝缘鞋等个人防护用品。
隐患62:操作人员在潮湿环境中未采取防滑措施。
防控措施:在潮湿环境中设置防滑垫或采取其他防滑措施,同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防滑。
隐患63:操作人员在操作电气设备时身体接触到带电部分。
防控措施:规范操作流程,要求操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身体接触带电部分,同时加强安全培训和监督。
隐患64:操作人员在雷雨天进行室外电气作业。
防控措施:雷雨天禁止进行室外电气作业,如遇紧急情况必须作业,需采取可靠的防雷措施。
五、其它方面
隐患65:未制定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防控措施:制定完善的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隐患66:未对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防控措施: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记录检查和维护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隐患67:施工现场临时照明不足或灯具安装不符合要求。
防控措施:合理设置临时照明,确保亮度满足施工要求,灯具安装要符合安全规范。
隐患68:临时用电区域未设置安全围栏。
防控措施:在临时用电区域周围设置安全围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隐患69:临时用电场所未设置灭火器。
防控措施:在临时用电场所配备合适的灭火器,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隐患70:未对临时用电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
防控措施:在临时用电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告知其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方法。
隐患71:临时用电设备的安装位置不当,影响通行和操作。
防控措施:合理规划临时用电设备的安装位置,确保不影响人员通行和操作,留出足够的安全通道和操作空间。
隐患72:临时用电结束后未及时拆除线路和设备。
防控措施:临时用电结束后,及时组织人员拆除线路和设备,清理现场,防止留下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