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工程中,监理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关键环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如何进行验收? (1)供应商资质审查。核查水泥、骨料、外加剂等供应商的生产许可证、质量认证(如ISO)、第三方检测报告。优先选择长期合作、信誉良好的大型厂家,避免小作坊供应。 (2)材料技术指标确认。要求施工单位提交材料质量证明文件(如水泥的合格证、28天强度报告;骨料的级配、含泥量检测报告)。核对设计文件要求(如抗渗混凝土需用P·O 42.5水泥,氯离子含量≤0.06%)。 二、进场验收与抽样检测 (1)外观检查 水泥:检查包装完整性、生产日期(超过3个月需复检),无结块、受潮。 骨料:目测碎石粒径均匀(≤40mm)、无泥块;砂子无贝壳、有机物杂质。 外加剂:液体无沉淀,粉剂无结块。 (2)见证取样送检(可参考最新标准规范要求) 水泥:按《GB 175》检测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同一批次每200t抽样一次。 骨料:按《JGJ 52》检测含泥量(≤3%)、压碎指标(≤20%)、氯离子含量(≤0.02%)。 外加剂:按《GB 8076》检测减水率、凝结时间差,严禁使用含氨类有害物质产品。 掺合料(粉煤灰/矿粉):需检测活性指数、烧失量(≤5%)。 不合格处理。立即退场并留存影像记录,签署退场单,严禁让步接收。 三、存储过程监督 (1)水泥与掺合料。防潮储存,离地30cm以上,堆高≤10袋,先进先用。 (2)骨料。分级堆放,设置隔墙防止混杂,场地硬化避免泥土混入。 (3)外加剂。液体外加剂避免低温冻结,粉剂密封防潮。 (1)配合比验证。核对实验室出具的配合比报告(强度、坍落度、水胶比等)是否与设计匹配,尤其关注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要求。严禁擅自调整用水量(每增加10kg/m³水,强度降低3-5MPa)。 (2)拌合过程抽查。检查计量设备校准记录,误差:水泥±1%、骨料±2%、水±1%。监测搅拌时间(强制式搅拌机≥60秒),观察拌合物均匀性,无离析或泌水。 (1)建立台账记录每批次材料进场时间、数量、检测结果。 (2)留存检测报告、影像资料,确保可追溯性。 水泥温度过高:新出厂水泥需冷却至60℃以下,避免假凝。 砂子细度模数偏差:调整配合比或掺入粗砂/细砂调配。 外加剂相容性差:提前做水泥与外加剂适应性试验。 通过以上6个方面的控制,监理人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风险,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裂缝、强度不足等缺陷。关键点在于严格验收、规范检测、全程留痕,确保材料质量全程受控。希望对各位监理人有所帮助,如果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原材料进场前的质量控制


四、配合比与拌合控制

五、文件与记录管理
六、常见问题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