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知识
  3. 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有什么重要性?

城镇体系规划有什么重要性?

 

    (一)从统筹城乡发展来看。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意味着不同的分工。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国际交易成本比较低,它的主要作用是国际交易的平台。中等城市是区域的交易中心和增长极。小城市是周边集镇的交易平台,集镇是农产品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城市的等级是由市场范围决定的。中国一定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我们要有一系列不同等级、不同数量的城镇,形成金字塔形的城镇体系,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撑。要通过合理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一方面扩大了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减少农民数量,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合理的城镇布局有利于减少农民的迁移成本,减少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成本和农民自身的创业成本。中国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完成五亿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并同时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完成新型工业化,必须要有效减少农民迁移成本,降低农民自主创业的门槛。在这方面,小城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发展的关系,需要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来实现。

  (二)从统筹区域发展来看。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始终处于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之中。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具有一致性,最初,先在空间上的某个点形成一个增长极,人口、资本、技术、贸易都向这个点上集中,然后再通过产品的交易过程向周边扩散。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使区域经济发展从点到线,然后再连线成网,再从网到片。城镇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不均衡发展的过程。美国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州人口大幅度减少,有一半的州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口分布非常不均衡。我们也有很多宜居的城市和地区,比如珠三角、环渤海、华中和长三角,为整个中国的城镇化做了贡献,中国最终会在这些地方形成若干个城市连绵带。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空间上的增长过程是非线性的。当某一城市GDP的增长连续几年超过10%%,人口迁入量连续几年超过5%%,郊区与城区的地价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就会产生跨越式发展的势头。这个时候如果能够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卫星城或卫星镇,实现大城市有机的疏散,就可以防止“摊大饼”式发展。选择不同的跨越模式,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按照走廊式、双中心式、指状式和多组团式这样一个排列顺序,跨越成本一个比一个高。城市跨越发展有许多机遇,各类开发区、大学园区、度假区、高新园区和国家重大的基础设施的布局都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犯的错误是把园区建设与城市的有机疏散相割裂,让各类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游离于城市规划区之外,从而造成城市“摊大饼”与开发区圈地两个毛病并发,成为影响区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选择适当的跨越模式,统一进行规划调控,准确把握跨越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这都需要通过城镇体系规划来安排。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两者不能分割。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今天的农村也许就是明天的城市。要实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区域的眼光切实解决好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分类,必须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大中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区域的眼光,区域的角度,区域的层次理解这些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城镇体系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本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这种区域规划着重在对区域中经济发展强度和人口密度比较大的点进行空间分布的表达、描述和分析。因为其他大部分区域基本上是保护区和农业区和不宜建设开发用地,只有城镇人口集聚的地方才有大量的建设活动,只有这些空间的点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在发展空间整体上进行合理的布局。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是适应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针对我们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最有成效的区域规划的组织方式。

  (三)从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来看。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重要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我国城镇化的过程是由市场化发动并相伴随的过程。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了(约是改革开放前的8~10倍),由经济体制的改革释放的市场机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不仅仅是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教育的中心。现代的城市文明是由制度文化、大众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文化复合的多面体。城镇体系规划要研究这些问题。现阶段城市化的重要动力是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的扩散过程。工业文明跟农村文明是两个有区别的文明体系。城市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吸引和争夺。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资金、技术、生产资源都跟着人才流动而流动。今后城市发展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良好的城镇体系规划首先就是尊重人才,尊重市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和地方文化,创造吸引人才的宜居环境、创业环境、就业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生态空间。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变化来看。城镇体系规划要规划到今后二十几年,我国城镇化力争从现在的接近40%左右到将来的65%~70%,我估计就是在三十年之内完成,那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后工业发展社会,进入到第三产业对城镇化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时期,将在许多城市形成庞大的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城镇体系规划要研究这些问题、把握这样的发展趋势。

  (四)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一,城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石油储备短少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现状。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要适应这种现状,必须要切实保护好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第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郊区蔓延。造成了很高的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如果这种郊区蔓延借助机动化的浪潮在我国发生的话,这对于人多地少、资源分布极端不均衡的中国将是灭顶之灾。我们要力求在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调控下做到紧凑的城市开发布局和开敞的生态空间相结合,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来看。第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然会深刻的影响我国的城镇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法与之竞争的优势,其他国家必须通过产业高端化来应对这种挑战。这段话不仅对国与国之间有用,对我们省与省之间也有用。比如说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肯定会转移,要避免转移带来的产业空心化,就必须发展相应的高科技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这样的高端化或者高端化的速度比较慢,空心化就很难避免。第二,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来看,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职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分工合理、结构紧凑的城镇密集区或者是大都市区,作为基本的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以一个城市群或者都市圈来参与国际的分工是必然的要求。这是提高地区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趋势。第三,全球化所导致的产业转移,或者被迫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空间重组已经成为影响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有一种城市,本身具有高度聚集和集群化的工业化产业化,通过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切入到全球产业链的某一个节点,在整个生产链中占一个段落,并力求从低端到高端的不断演变来适应全球化。从产业的集群演变到城市的集群,以城市的集群应对全球化,这也是一条路子。尽管没有大城市,却同样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主要是以集群的组织结构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城镇体系规划有什么重要性?
https://m.gc5.com/gczs/jzzs/1017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