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建设地点:xxx根据当地的条件选取相应的气候和荷载参数;结构形式采用增加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地基承载力ƒ=160kPa。 2、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要求:占地面积为20m×50m,教室按照60人的标准设计。五层均为内走廊教学楼。 3、建筑层数:地上5层; 4、层高和总高要求:层高为3.6m~4.5m; 5、建筑部分要求满足教学楼的功能要求,可考虑作一部分效果以满足美观要求,另外考虑楼梯间、卫生间、办公室等的设置;其余灵活掌握; 6、设计工作量要求:(1)独立完成建筑方案的确定,绘制全部建筑施工图(平面、立面、剖面、节点大样、设计说明、工程做法等);(2)手工计算一榀框架在无墙情况下的竖向及地震作用的内力计算、内力组合及配筋设计;一块现浇板的配筋设计;一根连续次梁的设计;一根柱下独基设计。(3)其他部分及考虑抗震墙与框架协同抗震影响等采用PKPM软件进行程序设计计算;(4)翻译本专业相关论文不少于3000字;(5)完成楼盖、框架、次梁、基础、楼梯等主要构件的结构施工图绘制。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2 国内外现状 1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 1.3.1 研究内容 1 1.3.2 采用的方法 2 1.4 成果及意义 2 1.4.1 成果 2 1.4.2 意义 2 第2章 设计概括 3 2.1 设计题目 3 2.2 设计目的 3 2.3 设计规模 3 2.4 设计资料 3 2.5 各部分工程构造 3 2.5.1 屋面做法 3 2.5.2 楼面 4 2.5.3 厕所 4 2.5.4 墙体 4 2.5.5 门窗 4 2.6 设计要求 4 2.6.1 建筑部分 4 2.6.2 结构部分 4 第3章 建筑设计 6 3.1 建筑功能 6 3.1.1 建筑功能要求 6 3.2 平面设计 6 3.2.1 建筑造型 6 3.2.2 布置原则 6 3.3 立面设计 7 3.4 剖面设计 7 3.5 交通联系部分 7 3.5.1 楼梯 7 3.5.2 走廊 8 3.5.3 出入口及门厅 8 第4章 结构方案设计 9 4.1 工程简介 9 4.2 框架结构承重方案的选择 9 4.3 初估梁柱截面 10 4.3.1 柱截面 10 4.3.2 梁截面 11 第5章 荷载计算 12 5.1 恒载标准值的计算 12 5.1.1 屋面 12 5.1.2 各层楼面 12 5.1.3 梁自重 12 5.1.4 柱自重 13 5.1.5 外纵墙自重 13 5.1.6 内纵墙自重 13 5.1.7 内隔墙自重 13 5.1.8 外隔墙自重 14 5.2 活荷载标准值计算 14 5.2.1 屋面和楼面荷载标准值 14 5.2.2 雪荷载 14 5.3 竖向荷载下框架受荷总图 15 5.3.1 在A - B 及C -- D轴板 15 5.3.2 在A -B 轴间框架梁 15 5.3.3 在B- C轴间框架梁 16 5.3.6 A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18 5.3.7 B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 18 5.3.8 C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与B轴柱的相同 18 5.3.9 D轴柱纵向集中荷载的计算与A轴柱的相同 18 5.4 风荷载计算 19 5.5 水平地震作用 20 5.5.1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0 5.5.2 框架柱抗侧移刚度和结构基本自震周期计算: 22 第6章 内力计算 26 6.1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内力 26 6.1.1 弯矩分配系数 26 6.1.2 杆件固端弯矩 27 6.2 活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内力 32 6.2.1 弯矩分配系数 32 6.2.2 杆件固端弯矩 33 6.3 风载作用下的框架的内力计算 38 6.3 地震作用下的框架的内力计算 43 第7章 内力组合 47 7.1 恒荷载作用下内力调幅 47 7.1.1 梁端柱边剪力计算 47 7.1.2 梁端柱边剪力梁端柱边弯矩计算 47 7.1.3 弯矩调幅 47 7.2 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调幅 48 7.2.1 梁端柱边剪力计算 48 7.2.2 梁端柱边剪力梁端柱边弯矩计算 48 7.2.3 弯矩调幅 49 7.3 风荷载作用下的梁端柱边内力 49 7.4 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梁端柱边内力 50 第8章 内力组合表 51 第9章 配筋计算 58 9.1.1 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 58 9.1.2 框架梁斜截面配筋计算 59 9.2 柱截面设计和配筋 62 9.2.1 柱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62 9.2.2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4 第10章 连系梁设计 76 10.1 荷载计算 76 10.2 内力计算 76 10.3 截面承载计算 76 第11章 屋面板及楼面板的设计 78 11.1 屋面设计 78 11.1.1 屋面 B板荷载计算 78 11.1.2 判断B板的计算类型 78 11.1.3 按弹性理论进行计算 79 11.1.4 B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79 11.1.5 屋面A板荷载计算 80 11.1.6 判断A板的计算类型 80 11.1.7 A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81 11.2 楼面板设计 81 11.2.1 楼面B板荷载计算 81 11.2.2 判断B板的计算类型 81 11.2.3 按弹性理论进行计算 81 11.2.4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82 11.2.5 楼面A板荷载计算 83 11.2.6 判断板的计算类型 83 11.1.7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84 第12章 基础设计 85 12.1 荷载计算 85 12.2 确定基础尺寸 86 12.2.1 初步确定基础底部尺寸 86 12.2.2 验算基础底部尺寸 87 12.2.3 抗震验算 87 12.2.4 基础结构设计 88 第13章 电算结果 90 13.1 结构设计总信息 90 13.1.1 结构材料信息 90 13.1.2 风荷载信息 90 13.1.3 地震信息 91 13.1.4 活荷载信息 91 13.1.5 调整信息 92 13.1.6 配筋信息 92 13.1.7 设计信息 92 13.1.8 荷载组合信息 93 13.1.9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 93 13.1.10 计算成果 93 13.2 周期、阵型、地震力 97 13.3 结构位移 103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108 参考文献 109 致谢 110 附录A 外文翻译 111 A1 外文 111 A2 译文 121 附录B 电算信息图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