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论文
  3. 内容

有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几个问题做了阐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结构体系;结构类型;抗震设计 
  1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及建设用地趋紧张和城市规划的需要,促使高层建筑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轻质高强材料的开发及新的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抗风和抗震理论的不断完善,加之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以及结构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为迅速发展高层建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一般规定 
  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我同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 级,有感地震3~4.5 级,中强地震4.5~6 级,强烈地震6~7 级,大地震7~8 级,大于8 级的为巨大地震。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利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 度(抗6 级地震)。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建筑结构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 度时,应符合IzL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 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 类时,除6 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措施要求。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和0.30G 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 度(0.20G)和9 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 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 
  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 
  减少地震能量输入。积极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除了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外,要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应变分布,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高层建筑,选择坚硬的场地土建造高层建筑,可以明显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破坏程度。错开地震动卓越 
  周期,可防止共振破坏。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结构体系是“延性结构体系”,即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使结构物“裂而不倒”。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阻尼,采用高延性构件,能够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轻地震作用,减小楼层地震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减震要求越来越高,地震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在未来的建筑结构中将得到 
  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可以对材料参数随机性的抗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改变过去对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而忽略了其他多种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变异性,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及烈度等级界限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对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影响。从抗震角度来说,结构体系的抗震等级,其实质就是在宏观上控制不同结构的廷性要求。这要求我们应根据建设工程的各方面条件,选用符合抗震要求又经济实用的结构类别。 
  4 正确认识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高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垂直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与建筑物高度大体为线性关系;水平荷载使结构产生弯矩。从受力特性看,垂直荷载方向不变,随建筑物的增高仅引起量的增加;而水平荷载可来自任何方向,当为均布荷载时,弯矩与建筑物高度呈二次方变化。从侧移特性看,竖向荷载引起的侧移很小,而水平荷载当为均布荷载时,侧移与高度成四次方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层结构中,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结构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剪力以及拉应力和压应力应有较大的强度外,同时要求结构要有足够的刚度,使随着高度增加所引起的侧向变形限制在结构允许范围内。高层建筑有上述的受力特点,因此设计中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抗震性能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之在特定的物资和技术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经济效果和建筑速度是非常必要的。高层建筑上常用的结构类型主要有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钢结构具有整体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并且钢结构构件截面相对较小,具有很好的延性,适合采用柔性方案的结构。其缺点是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长时,易发生共振。与钢结构相比,现浇钢筋砼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造价低及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可以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以适应各类建筑的要求,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适用于提供承载力,控制塑性变形的刚性方案结构。其突出缺点是结构自重大,抵抗塑性变形能力差,施工工期长,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短时,易发生共振。因此,高层建筑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应取决于所有结构体系和材料特性,同时取决于场地土的类型,避免场地土和建筑物发生共振,而使震害更加严重。 
  5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的屈服易早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注意构造配筋要求,特别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中各段剪力墙高宽比不宜小于2,使其在地震作用下呈弯剪破坏,且塑性屈服尽量产生在墙的底部。连梁宜在梁端塑性屈服,且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墙段充分发挥抗震作用前不失效,按照“强墙弱梁”的原则加强墙肢的承载力,避免墙肢的剪切破坏,提高其抗震能力。 
  6总结: 
  通过了高层建筑的受力特性、结构类型、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抗震性能等多方面的概念设计,从而更加有效地构造出新的措施与计划,完善建筑结构设计。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有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的几点思考
https://m.gc5.com/jggc/lilun/1033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