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这使得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严重的制约。在建筑工程给排水中采用节能技术能够大大节约水资源,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用
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粗放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严重的制约。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特别是对于给排水工程,将节能减排引入工程设计中,大大提高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对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也是一项巨大的贡献。
一、节能给排水技术的应用意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数量非常多,但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使得我国的资源在平均分配上较少。对于水资源,我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的国家,而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水资源使用的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筑行业中,给排水工程是水资源耗费占据比例最大的项目内容,如何加强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资源利用,降低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资源很大一部分能够进行回收再利用,对这些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能够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资源使用率。
二、节能给排水技术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一)分流制排水。分流制排水,又被称为中水回用,指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后的废水经过处理,使其能够发挥其他功能,这种水资源的使用方法能够节约大量的建筑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中水应用,其在当前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我国的很多城市中已经将这一内容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方法对建筑给排水中的节能排水进行重点研究,不能够配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和研究。对于中水回用,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选择就近原则对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同时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等,对真正需要用水的地域进行重点建设,保证中水处理系统能够将回收的中水应用在最合适的区域内,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且该方法对当地的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减压节流技术的应用。城市建筑中的给排水工程,需要通过水压设备对水资源进行运输等,从而保证用户对水资源的正常使用,但水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设备造成压力,从而导致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磨损等情况,为此,在进行给水系统的设计时需要对其压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选择最佳的标准。对于当前的减压节流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对孔板或者节流塞等设备实现,保证用户的卫生洁具长期处于静压状态以下,这样既能够保证用户的正常水资源使用,同时还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为了实现这一效果,需要对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一方面是对用户的卫生器具进行静压值的设定,保证其处于静压状态以下,另外,还需要为用户配备合适的管道,保证减压节流技术的正常使用。
(三)改善热水供应系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天气较冷时往往会对水进行加热,而加热完成后的水在流出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热浪费现象,特别是对于给排水工程设计,由于设计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考虑不全面,从而导致整个给排水工程出现严重的热浪费问题。而在进行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热水循环系统中的多环路阻力平衡方法能够对热量进行充分的利用,减少给排水工程中的能源浪费问题。另外,在进行热水管道的铺设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铺设方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热水浪费现象。
(四)太阳能加热技术的应用。给排水工程中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对水资源本身的利用上,同时还需要挖掘其潜在的环保资源。在当前的绿色能源中,太阳能是公认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之一,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太阳能技术的应用,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对于给排水工程设计来说,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太阳能对水资源进行加热,能够大大减少冷水现象,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此外,太阳能在使用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影响,减少环境问题的出现等。但对于太阳能的应用,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合适的设计,像低楼层,可以通过分散设置对太阳能进行利用,高楼层则采用集中太阳能供热,这样既能够保证用户的太阳能应用,同时还能够减少管道的铺设等。
三、总结
综合上述所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建筑物设计和使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提高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伟杰.探析节能给排水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2):225.
[2]杨杰.节能给排水技术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4):86-87.
发表咨询文秘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