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起点桩号K34+800,终点桩号K37+820,全长为,3.02公里。为改建工程,在原有公路利用方面,根据现有路面质量、标准情况和交通情况,结合纵坡设计,在原路面结构层上新建64cm(5+7+20+32cm)路面结构层,即5cmSMA-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7cm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2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以满足该段道路日益增大的交通量。 原有公路桥涵利用情况:主线无老桥,新设应家湾水库桥和应家湾通道桥。项目起点平面交叉口拓宽处,原白沈线在该交叉口附近一座老桥需凿除上部附属构造及桥面铺装,两侧各拓宽7.75米,原老桥为双幅桥,桥面净宽为22.5米,拓宽后桥面净宽为38米。设计对老涵洞采取利用,对涵洞两端进行接长处理。 老路安全设施损坏严重,不能满足改建后公路要求,设计不考虑利用原有安全设施。 二、设计概况: 道路设计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主要控制点位起点交叉口、应家湾水库、东港高架。沿线的主要公路为白沈线、沈应线、平东线以及东港高架。 主线设计标准: 1、设计速度:80km/h 2、路基宽度:60m/54.25m(水库段),其中行车道宽度2×11.25米、中央分隔带3.0米、左侧路缘带2×0.5米。右侧路缘带2×0.5米、侧分带2×7.75米(水库段左侧2米、右侧7.75米)、非机动车道2×6.0米、人行道2×2.5米。 3、桥涵宽度与设计同宽 4、线形要素: 停车视距:16米。 平曲线半径:本工程最小平曲线半径为1100米、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最小半径2500米。 超高:最大超高6%、最大允许合成坡度10%。 坡度:最大纵坡3.1%,最小纵坡不小于0.3%,最短坡长230米。 5、竖曲线要素: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6500米;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为7000米。 6、设计荷载:路面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桥梁汽车荷载——公路Ⅰ级。 7、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涵洞和路基 1/100。 8、排水设雨水管和污水管,雨水管南、北各设一条主线,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污水管设置在南侧分隔带下,为压力管。 路基横断面布置及超高加宽方式 1、改建后路基横断面:本项目兼具城市道路的功能,采用整体式路基断面,并增加了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路幅宽度为60.0m,组成如下: 2.5m(人行道)+6.0m(非机动车道)+7.75m(侧分带)+0.5m(路缘带)+11.25m(行车道)+0.5m(路缘带)+3.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11.25m(行车道)+0.5m(路缘带)+7.75m(侧分带)+6.0m(非机动车道)+2.5m(人行道)。 其中K1+700-K2+149.2段左侧水库路段,为保证不对水库库容产生影响,左侧侧分带宽度由K1+500的7.75m渐变至K1+700的2.0m,故本段路基宽度为54.25m。 路基加宽、超高方案说明: 路基超高时,中央分隔带保持水平,两侧行车道分别绕设计高程点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坡面,超高过渡在缓和曲线内完成。考虑一级公路一般地区的最大超高值为8%,但考虑到本项目交叉口较为密集,混合交通量大,各路段均设有限速标志,因此本项目在设计时最大超高横坡值按6%控制。 本工程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均不超高,本工程无路基加宽路段。 路基填高、挖深 : 由于本项目路线基本沿现有329国道布置,路基的填高挖深主要受现有道路的标高及地形控制。本工程考虑将现有路基及路面基层、底基层加以利用,故原路基范围内路基填高均小于1.0m;K0+760-K2+300路段由于原纵坡较大,结合城市道路功能,此段纵坡设计做了调整,该段最大挖深为1.8m;拓宽路基最大填高位于K1+300处,最大填高8.7m,拓宽路基最大挖深位于K2+050m处,边坡最大挖深约15.0m。 路基工程: 根据填土高度和填筑材料进行计算,填方路基均属于中湿、干燥类型。另根据已有工程经验,确定为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填方路段E0≥35Mpa,当路基顶面回弹模量达不到要求时需超挖或换填处理并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路面工程: 1、行车道路面结构:5cm细粒式沥青砼(SMA-13)+7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下封层+透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32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振动成型)。A、B匝道路面同行车道。 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3cm细粒式沥青砼(AC-13C)+5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下封层+透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15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振动成型)。 3、人行道路面结构:6cm厚同质砖+3cm1:3干拌水泥砂浆+12cmC15砼。 改建被交道路结构: 1主要被交路口(沈应线交叉):5cm细粒式沥青砼(SMA-13)+7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下封层+透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32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振动成型)。 2、次要被交路口(村道交叉):4cm细粒式沥青砼(SMA-13)+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 排水工程: 本工程排水设计范围与道路工程一致,主要为工程范围的雨水管道工程。本工程污水管(K0+000-K0+867段)利用原污水管,将(K0+867至终点段)地面临时污水管位置作适当移动并且将管道埋入地下。 本工程排水按照就近排放的原则,本工程雨水分7个系统排放: 1、桩号K0+000至桩号K0+200路段雨水由两侧向中间排入附近河道,汇水面积约16600m2。 2、沈应线东侧道路至桩号K0+580路段雨水由西向东排水附近河道,汇水面积约为26000m2。 3、桩号K0+620至桩号K0+860路段雨水由东向西排入附近河道,汇水面积约19200m2。 4、桩号K0+870至桩号K1+430路段雨水由东向西排入附近河道,汇水面积约47000m2。 5、桩号K1+500至桩号K2+070路段雨水由东向西排入规划道路雨水排放系统,汇水面积约45600m2。 6、A匝道雨水由西向东排入海莲路雨水排放系统(桩号K2+370至桩号K2+650路段雨水排入本雨水排放系统),汇水面积约为18000m2。 7、B匝道雨水由西向东排入海莲路雨水排放系统,汇水面积约为6000m2。 排放河道常水位标高为0.4m,河底标高为-1.0m。 管材 本工程雨水管道DN400、DN500、DN600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弹性橡胶圈承插式接口,当埋深<4m时其环刚度≤8KN/m2,当4.0<埋深≤6.0m时其环刚度应不小于10KN/m2;当埋深>6.0m时环刚度不小于12KN/m2,其环刚度满足设计强度要求。 雨水管道DN800、DN1000采用钢筋砼承插管。 雨水连接管连接单、双箅雨水口管径为DN300,采用HDPE管,坡度≥1%。 污水管:将原地面临时DN600钢管(K0+867至终点)改为DN600HDPE管。管道放置在道路南侧侧分带上,管道标高按路面标高以下70cm控制。HDPE管采用弹性橡胶圈承插式接口,环刚度为8KN/m2。 检查井:直线检查井、扇形检查井、三通、四通检查井详见国标06MS201-3,井深6m以内采用砖砌井,井深超过6m采用砼检查井。井底板采用钢筋砼底板,底板厚度为250mm,采用C25砼,上下层配Φ10@150(双向)钢筋,底板下150厚C15素砼垫层及150厚碎石找平层。在井盖和支座采用Φ700高钙钢纤维井盖(荷载≥100KN)及支座。 管道基础、回填材料:砼管道回填采用中粗砂,砼管道基础采用120°砼基础。HDPE管采用粗砂回填基础,如HDPE管道基底土质较差时,施工时先对地基进行处理,如采用20-40cm片石换填,具体视地质情况而定。 管道两侧回填土要求同步回填,严禁单侧堆高,地基处理地段附近严禁堆土。管道两侧回填土密实度为90%,管道坞膀用中粗砂回填至管顶以上500mm处,密实度为85%;管顶500mm以上按路基要求回填。其中对横穿329国道的管道回填均采用《管道横穿路面回填断面图》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