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大道,全长约3030m。环镇路至东新路段道路路幅宽60m;东新路至滨海大道段道路路幅总宽70m,其中道路宽度60m,分为南北两幅各30m,中间为10m宽前埠浦河。 本次Ⅲ标段设计范围西起桩号K0+960(Ⅱ标段工程终点),东至桩号K3+029.954(工程终点),全长2069.954m,道路路幅宽70m,双向6车道加两侧辅道,城市干道、设计车速为50km/h。设计范围内前埠浦河布置于道路中间,共设置8座桥梁,其中3座桥梁分别位于环镇东路、港口大道、人民路交叉口处,其余均分布在道路南半幅。 二、主要工程内容: 2.1、道路工程 ⑴、 技术标准: 1) 道路等级:城市干道; 2) 设计车速:50km/h; 3) 标准段路幅宽:70m; 4)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30年,(由于暂无交通量资料,设计采用重型交通等级); 5) 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BZZ-100型标准轴载; 6) 平面坐标系统:温州城市坐标系; 7) 高程系统:85国家高程。 ⑵、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按规划设计,设计起点桩号:K0+960,坐标:X= 3073536.562、Y=501367.444;终点桩号:K3+029.954,坐标:X=3072255.215、Y=502992.244,全长2069.954m,工程设计范围内有2处圆曲线,曲线半径均为R=3000m,其余均为直线段。道路由西向东依次和东新路、东一路、环镇东路、港口大道、人民路、104国道相交,其中东新路、104国道为现状道路,其余道路均为规划道路。 ⑶、 纵断面设计 设计范围内前埠浦河布置于道路中间,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受交叉口处桥梁标高控制,前埠浦设计通航水位2.72m,通航净空1.8m;一般路段按防洪标高4.1m控制。 最小纵坡:0.0%; 最大纵坡:1.3%; 道路最低点标高:4.500米; 道路最高点标高:5.734米(三号桥)。 ⑷、横断面设计 道路红线宽70m,具体断面组成为:5.0m(人行道)+7.0m(辅道)+2.0(机非隔离带)+ 11.0m(机动车道)+5.0m(绿化带)+10.0m(河道)+5.0m(绿化带)+11.0m(机动车道)+2.0(机非隔离带)+ 7.0m(辅道)+ 5.0m(人行道)=70m。 (5)、路面结构设计 本工程路面设计荷载采用标准轴载BZZ-100,车行道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采用花岗岩铺装,侧石采用花岗岩材质。 机动车道、辅道:路面结构总厚122cm。 22cm水泥混凝土 20cm 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 验收弯沉65(1/100mm) 20cm 3%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 60cm统渣垫层 验收弯沉240(1/100mm) 人行道:路面结构总厚53cm。 6cm 花岗岩人行道砖 2cm M10水泥砂浆 15cm C15混凝土垫层 30cm统渣垫层 路缘石、侧石采用花岗岩的材质,干燥压缩强度不小于100Mpa,弯曲强度不小于8.0Mpa。 全线人行道采用无障碍设计,盲道砖采用芝麻黑花岗岩。 路槽底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20Mpa,面层采用标号42.5的水泥,混凝土设计弯拉强度≥5MPa。 (6)、 路基处理 根据有关地质资料,场地表层为约3.5m厚粘土层,以下依次为淤泥质粘土和淤泥层,淤泥呈流塑状,湿度饱和,高压缩性,其承载能力低,工程性能差。路基受载后,易产生沉降、侧向滑动和从基底两侧挤出等不良地质现象。由于市政道路管道施工时一般对原状地基扰动明显,因此,本次设计考虑在回填普通路基时采用加铺一层土工格栅的办法来增强路基稳定性,减小路基的差异沉降,尽可能消除路基残余沉降对路面的影响。 填方材料采用矿碴,周边地块未开发时路堤临时采用1:1.5边坡,边坡采用粘土封层。路基要求密实、均匀、稳定。 桥台后软基处理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水泥搅拌桩设计桩径为50cm,桩距1.5m,桩长以每10m为界分别为15m、12m、10m,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含量为加固土重的15%,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0.8Mpa。水泥搅拌桩施工前须进行成桩试验,以取得满足设计掺入量的各种技术参数,成桩工艺性试验桩数不宜少于5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