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根据初步设计图纸统计,目前的道路总设计长度约15868米,道路主要分为区内主干道和区内次干道,区内主干道宽度为15m,局部位置缩窄至10m,双向车道,断面形式为3m(人行道)+9m(车行道)+3m(人行道),设计车速为20km/h。 区内次干道宽6m和7m两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机动车较少且车速较慢。 校区内道路的竖向设计主要依据修建性详规的要求,结合建筑及现状地形设计,道路控制点标高及纵坡尽量利用地形及环路纵坡规划,最小纵坡为0%控制,最大纵坡5.5%,道路标高满足20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不低于7.70m。 根据设计图纸,校区内道路的路面全部采用沥青路面,路面结构为6%水泥石屑稳定层30cm+AM-25粗颗粒沥青碎石5cm+AC-20I中颗粒沥青砼4cm+AC-13I细颗粒改性沥青砼3cm。 另外,人行道结构为6%水泥石屑稳定层15cm+25×25×5cm毛面彩色自锁型预制人行道块。 1.1、软基处理 根据初步设计图纸,校区内道路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主要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软土或淤泥厚度不超过1m的,先清除软土或淤泥,然后换填中粗砂或碎石土,在中粗砂或碎石土层上铺设一层单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按设计要求回填土方;②软土或淤泥层厚度大于1m但小于3m的,先挖除软土或淤泥,然后抛石换填,石块间采用中粗砂填充空隙,然后在石方上铺设单向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按设计要求回填土方;③对软土或淤泥超过3m的,设计图纸采用塑料排水板进行软基处理,但根据工程量清单,塑料排水板无工程量,而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桩径φ50,采用浆喷形式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校区的软土地基处理主要集中在广工教学区内的A线JXA0+630—0+660、B线JXB0+100—0+150、JXB0+300—0+650、JXB1+000—1+050、K线JXK0+060—0+130段。需进行软土路基处理的三条线的道路宽度均为15m,处理总长度为550m。 1.2、路基排水 路基填方路段两侧将逐渐开发建设,具有城市街坊的性质,但对于道路建设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因此填方路段需考虑路基排水,具有临时排水的性质。当路基高度小于1.5m时,路堤两侧设土质排水边沟,保持养护。路基高度大于1.5m时,不需设置路边排水边沟。 3、排水工程 校区内排水设计部分包括道路工程范围内的雨、污水管道极其附属构筑物(包括检查井、跌水井、雨水排放口等),本区内的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水管道总长约18788m,污水管道总长约8990m。 本区各地块的雨水通过管道收集就近排入相应的7号河涌、8号河涌、9号路、10号路、23号路、中环路市政雨水管道,然后通过各河道的外闸排入外江水道。各地块的污水则通过管道收集就近排入9号路、10号路、23号路及中环路施政污水管道,然后通过各市政污水管道进入4号污水泵站,过江后排入沥滘污水处理厂。 管材:雨水管DN300-DN400采用UPVC管材,DN500-DN110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大于DN1100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污水管DN300-DN400采用UPVC管,DN500-DN100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 接户管:雨水接户管为DN500,坡度5‰;污水接户管为DN300,坡度5‰。 检查井形式:检查井在机动车道下井盖井座均采用超重型,位于非铺砌路面上的检查井采用重型铸铁井盖及井座。 检查井:管径DN300-DN600,井径为φ1000;管径DN700-DN800,井径为φ1250;管径DN900-DN1000,井径为φ1500;管径DN1100-DN1500,采用矩形砖砌雨水检查井,井大小为:A×B=(D+300)×1100。 管道基础: ①对于一般的地质地段,管基做150mm垫层高度,垫层用中砂或粗砂回填密实,密实度大于等于90%;垫层至DN/2高度范围内用中砂或粗砂分层回填密实,密实度大于等于95%,分层厚度小于等于200mm。在DN/2高度范围内采用中砂、粗砂、碎石、最大粒径40mm沙砾或符合要求的原状土分层回填密实,分层厚度小于等于200mm,密实度大于等于95%。管顶400mm以上至地面范围内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密实,密实度按地面或路面要求。 ②对软土地基:150mm垫层粒季小于40mm沙砾或碎石,密实度大于等于90%;垫层至50mm+DN/2高度范围内用中砂或粗砂分层回填密实,密实度大于等于95%,分层厚度小于等于200mm。在DN/2-DN高度范围内采用中砂、粗砂、碎石、最大粒径40mm沙砾或符合要求的原状土分层回填密实,分层厚度小于等于200mm,密实度大于等于95%。管顶400mm以上至地面范围内采用原土分层回填密实,密实度按地面或路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