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1 工程简述 新航站楼高架桥位于xx站楼南侧,是xx楼的出港通道,全长766.87m,由主桥(6车道)、引桥(2车道)、引道三部分组成,桥面两侧为人行道,外侧设置栏杆,设计车速:30Km/h。设计荷载:汽—20 KN/m,人群—3.5KN/m。 主桥分为主桥I、主桥II两部分,均为81(长)×28.7(宽)m,顶标高65.037m(主桥设计线处)。引桥分为引桥I、引桥II、引桥III、引桥IV四部分,尺寸分别为126×10m、90×10m、90×10m、54×10m。引道分为引道I、引道II两部分,尺寸分别为143.7×10m、101.8×10m,底标高分别为55.5m、59.1m。各部分之间均设有伸缩缝,共7道,采用仿“毛勒”伸缩缝。 一.桥梁上部结构形式 1.主桥为3跨(27m跨径)一联的现浇预应力箱型连续梁,共两联162m长,梁高1.2m,每联设中横梁两道、边横梁两道,横断面共7个箱室。 2.桥为4联,分别为7×18.0m,5×18.0m,5×18.0m,3×18.0m,共360m长。 3.桥面铺装80mm厚C40防水混凝土。 二.桥梁下部结构形式 1.桥台为U形钢筋砼桥台,设于引道与引桥交接处,共两个。桥台顶面设有支座垫石。 2.墩:主桥、引桥均为钢筋砼圆柱形桥墩,直径均为1.5m。 3.承台:厚度均为1.5m,分为4.5×4.5m、5.2×5.2m、8.233×4.5m、7.5×4.5m四种。 4.桩基:均为钻孔灌注桩,主桥桩径1.2m,引桥桩径1.0m。桩长分为25m、30m两种。 5.引道:混凝土道面及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 1.2 工程特点 1.该工程工期短,而有效工期更短,且工作量大,个别工序占用工期时间长,工序交叉时互相干扰。 2.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现浇梁长度81m,属超长预应力体系,张拉控制要求严。 3.该工程桩基数量较大,共158根,桩长分别为30m、25m,共约4500m长,砼量约4000m。该工序做为关键工序对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影响较大。 4.由于该工程砼浇筑量较大,而且多为清水砼,工程质量要求高。 5.箱型梁箱室成型难度大,需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保证成型质量。 6.桥体高度较大,架体支撑局部可达8.5m,架体底部基础须做处理并应进行支撑设计计算。 7.桥面铺装层平整度、外观要求严,面层只有80mm厚,但长度很大。 根据以上工程特点,其土建结构施工技术重点为:桩基施工;圆柱桥墩及桥梁的清水砼的模板设计施工;箱室成型;超长混凝土防裂;超长预应力施工技术。 1.3 水文、地质、气象资料 1.水文资料:场地内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及承压水两种,上层滞水主要存在于可塑粉质粘土(3)(5)(7)层中,水位不稳定,顶面标高34.68—36.47m;承压水静止水位12.50—16.55m。地下水对钢筋砼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铁结构具有弱腐蚀性。 2.地质资料:场地土层的岩性特征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分述如下: (1)素填土:已经人工压实,一般为硬塑状态,厚度2.0—4.1m; (2)耕表土:结构松散,高压性,厚度0.7—1.0m; (3)可塑粉质粘土:一般为可塑状态,中高压缩性,厚度1.4—3.9m不等,层底埋深在1.7—6.3m,中间夹有硬可塑粉质粘土(3-1); (3-1) 硬可塑粉质粘土:硬塑状态,中压缩性,厚度0.4—1.5m不等; (4) 硬可塑粉质粘土: 一般为硬可塑状态, 中压缩性,层厚1.2—7.7m, 层底埋深在5.7—11.5m; (5) 可塑粉质粘土: 可塑状态, 中高压缩性,层厚0.8—5.2m, 层底埋深在9.0—15.3m; (6) 硬可塑粉质粘土: 一般为硬可塑状态,局部为硬塑状态, 中压缩性, 层厚1.7—5.3m,层底埋深在11.7—18.0m; (7)可塑粉质粘土: 一般为可塑状态, 中—高压缩性, 层厚1.1—3.9m, 层底埋深在14.2—20.2m; (8)硬塑粉质粘土: 局部呈硬可塑或坚硬状态,中压缩性, 层厚2.5—5.8m, 层底埋深在18.0—24.3m; (9)粗砂: 层厚3.4—7.5m,顶面埋深18.0—24.3m;(10) 软塑粉质粘土: 坚硬可塑状态,顶面标高29.01—31.49m,该层勘探未穿透。 3.气象资料:沈阳地区夏季最高气温36.7℃,年降雨总量675.2mm,日最大降雨量118.9mm,降雨季节6—7月份,主导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最大冻土深度为1.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