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1.3工程设计: ********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是一条南北向的城市I级次干道,设计车速为40km/h。它北起********,经********、止于********。随着长沙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省政府的2004年9月搬迁至湘府路北侧办公,********的建设已迫在眉睫。该路的修建,在社会效益上,对道路沿线的景观和该区域的交通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效益上,对促进道路两厢的土地开发和土地增值有重要作用。拟建的********从********至********,大约728米,是在天心生态新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一条城市I级次干道。该路规划基本路幅宽30米,局部路幅宽度为30—37米。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大多为高切方区与高填方区,且拆迁较大。 1.1.3.1道路设计: a.主要技术标准:城市I级次干道 设计车速:40km/h 路幅宽度:30-37m 设计荷载:BZZ-100 路面型式:柔性路面 b.路面设计 为了保持本道路顺畅、美观及交叉口的衔接平顺,该路从********至黑梨平面上基本按照“长沙市新井片分区规划(调整)”确定线路走向及交叉口的布置和路幅宽度绘制。 本设计段起点为********,终点为********,全长为727.86m,平面设拐角一处,设平面线四处,最小平面曲线半径R-100m。 本设计段沿途分别与新姚冲路、支路一和********等三条主次道路相交,且均为“T”字型交叉口。********、********叉口进行了拓宽,宽度均为3.5m。 本设计段设公交停靠站一组,标准的工交停靠站站台长度为40m,平均间距为400m。 为了方便残疾人,沿线各交叉口、单位出入口、人行横道处均布置了轮椅坡道,沿线按要求设置盲道。 c.纵断面设计 路段纵断面设计综合考虑地形及沿线规划控制标高和填 挖掘基本平衡等多方面因素,全线共设变坡点五处,最大纵坡为2.49%,坡长为259.39m,最小纵坡为0.20%,坡长为508.56m,最小曲线半径R=1000m。 d.标准横断面设计 ********路面幅宽度为30m,路幅组成为4m(人行道)+9m(车行道)+4m(绿化带)+9m(车行道)+4m(人行道)=30m。 e.道路横坡 机动车道采用1.5%;人行道横坡度为2.0%,方向见标准横断面图。超高横坡度采用2.0%。 f.路面设计 考虑到现在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故此路面采用噪声小,灰尘少的沥青路面,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成为:4m厚细粒式改性沥表混凝土(AC-15)+5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6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I)]+1.5cm封层透层+45cm厚的四合料稳定层,面层与基层之间设透层。沥青采用重交沥青AH-70。 人行道采用15cm厚C15砼作基层,3cm厚1:2水泥砂浆生浆,面层由规格50*50*4cm的麻石板铺砌而成。 1.1.3.2路基设计: ①路基施工标高为设计标高减去路面结构的厚度,道路外边坡按现有地形设计,在两厢未开发建设以前,填方高度小于8m时,填方边坡1:1.5,填方高度大于8m时,填方边坡为1:1.75;切方高度小于8m时,切方边坡为1:1,切方高度大于8m时,在8m处设1m的碎落石,再按1:1放坡。 ②路基应充分夯实,填方区密实度:0-80cm范围≥95%,80cm以下≥93%,挖方区密实度0-30cm及零值区≥95%。如遇农田、菜地、池塘先挖除腐植土、淤泥,后填新土(也可用砂砾石回填)。 ③对于沿线两厢规划保留绿化和暂不开发路段,高路堑边坡采用方格网草皮护坡处理,另在路堑边坡坡顶5m以外设置截水沟,坡脚设置排水边沟;路堤边坡坡脚设排水边沟。 ④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应昼采用同类填料,且厚度不小于50cm。 1.1.3.3排水设计: 排水体系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体系。管道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每隔80-120米布置一条预留管道,方便两厢污水就近接入。管道采用明挖铺设,最大管径1500、最小管径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