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路桥论文
  3. 内容

钻孔灌注桩水下灌注混凝土关键环节注意事项

在钻孔灌注桩的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以下关键环节,以确保桩身质量和承载力:

一、导管施工控制

1、导管选择与密封性    

采用无缝管,直径200~350mm,壁厚≥3mm,内壁光滑无变形。

分段连接需使用法兰盘或螺纹接头,并做水密性试验(压力≥0.6MPa),防止漏浆。

2、埋管深度控制    

初灌埋深:导管底端距孔底30~50cm,首次浇筑混凝土量需满足埋深≥1.0m。

浇筑过程埋深:保持2~6m,避免埋深过浅(泥浆混入)或过深(混凝土流动阻力大)。

拆管原则:每次拆除后埋深≥2.0m,拆管前需测量混凝土面上升高度。

3、导管故障处理    

堵塞时可采用提升导管后快速下落或振动疏通,无效时需重新清孔灌注。

二、隔水栓塞应用

1、材料选择    

橡胶球、木球或砂袋,需与导管内径匹配,确保密封性。

2、初灌要求    

    首盘混凝土量需满足

1.png

(D为桩径,h₁为埋深,d为导管内径,Hc为导管内混凝土高度),确保栓塞顺利排出并形成连续桩体。

三、泥浆参数管理

  1、关键指标    

比重:宜为1.05~1.25,过大增加灌注阻力,过小易塌孔。

黏度:18~28s(漏斗粘度),过高影响混凝土上返。

含砂率:<4%,过高易导致桩身夹砂。

2、动态监测    

灌注时保持孔内泥浆面高于地下水位1.5~2.0m,防止塌孔。

四、超灌量控制

1、超灌高度    

按规范超灌0.5~1.0m(桩径≤1m时取0.5m,桩径>1m时取1.0m),地质复杂时可增至1.5m。

2、测量方法    

采用测绳配重锤或电磁感应仪,至少测量3点取平均值,避免误判。
    

五、混凝土性能提升

 1、强度等级调整    

设计强度提高1~2个等级(如C30设计采用C35配制),补偿水下环境强度损失。

2、工作性要求    

坍落度:180~220mm,流动性好且不离析。

初凝时间:≥6小时,保证连续施工。

3、材料配比优化    

骨料粒径≤40mm,砂率40%~50%,掺加减水剂或粉煤灰改善和易性。

六、其他关键事项

 1、连续性施工    

中断时间≤30分钟,否则需采取措施(如活动导管)防止堵管。

2、钢筋笼防浮    

顶部焊接固定于护筒,混凝土灌注至笼底时降低浇筑速度。

3、清孔质量    

二次清孔后沉渣厚度≤50mm(端承桩)或≤100mm(摩擦桩)。或≤200mm(抗拔、抗水平力桩)

4、环境控制    

高温时添加缓凝剂,雨天覆盖孔口防雨水混入。

七、质量检测

1、完整性检测:采用超声波透射法(预埋声测管)或低应变法。

2、强度验证:桩头凿除后取芯检测,或通过标养试块评定。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避免断桩、缩颈、夹泥等质量缺陷,确保桩基工程安全可靠。施工中需严格遵循《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相关规定,并结合现场试验调整参数。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钻孔灌注桩水下灌注混凝土关键环节注意事项
https://m.gc5.com/lqgc/lqlw/1045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