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所处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粘质黄土,冲积质黄土及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粘质黄土,冲积砂粘土,圆砾土和上第三系泥岩,分述如下: ①粘质黄土(Q3al3):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侧,厚度大于5m。深黄、浅棕黄色,土质较均匀,夹有少量的卵、砾石、硬塑,○Ⅱ级普通土σ0=120kpa 。进口侧为人工填筑粘质黄土,土质松散不均匀,并夹杂着细砂层,属Ⅰ类围岩。 ②粘质黄土(Q3eol3)厚度大。层底标高在1123.7m左右,为隧道洞身穿越地层。灰黄、褐黄色,土质较均匀,具孔隙及虫孔,可见零星蜗牛壳,底部含有较多的白色钙质斑点,局部夹有砂质黄土层,硬塑为主,○Ⅱ级普通土,原状土快剪C:42~66 Kpa,=23.70~24.20,为Ⅱ类围岩。 另厚3.5~4m底层标高位于隧底1120.04左右,出现细砂层,与设计上的圆砾土不相符,项目部及时与设计院和监理公司联系并取得设计变更。 (2)水文地质特征:未发现有地下水。 2)洞口的位置及洞门的形式: 宝鸡端洞口于DK1416+947,接长10m明洞,设路堑式明洞门;兰州端洞口于DK1417+562,采用翼墙式隧道门。 3)衬砌支护设计: 隧道洞身全部位于黄土地层,但位于八度地震区,埋深较浅,运用新奥法技术施工,采用整体式模筑砼衬砌,喷锚支护,拱部设超前小导管。隧道除进口端50m为Ⅰ类围岩设置2榀/1m I16钢支撑支护外,其余段为Ⅱ类围岩均设置3榀/2m格栅钢架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