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隧道工程
  3. 内容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20p

  • 资料大小:113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3-11-23 15:31
  • 发布作者:学卿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2、地形地貌    本隧道区属于东南沿海丘陵台地剥蚀残丘地貌,整体覆盖层较薄,基岩埋深较浅。隧道穿越于一北东向伸展的残丘之下,地形起伏较大,山包孤立浑圆,植被发育,沿线最高点海拔最高236米。    根据国标《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福建省区划一览表,本线路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分组第一组,工程场地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44-89)执行 4、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围岩主要为上三叠~侏罗系(T3-J)混合岩,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上部残坡积层和强风化层中的孔隙潜水及下部基岩裂缝水。 隧道双洞最大总涌水量约503.7m3/d,正常涌水量约169.3m3/d,岩层富水性中等。据勘察取地下水水样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1.2监控量测的目的   (1)通过监控测量,了解施工期地层、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地层、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预测临近建筑物的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估,同时综合各种信息进行预警和报警,使有关各方有时间及时做出反应,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   (2)监控量测,能客观、真实、全面地掌握隧道围岩、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性指标,确保工程安全,也为可能的纠纷提供处理依据和独立、客观、公正的监测数据。   (3)监测工作真正发挥优化设计和反馈指导施工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收集资料和提交报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出建议措施,提高本项目信息化施工水平,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修改工程设计。通过研究监测成果,判断结构的安全稳定性。有助于对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并通过监测数据与理论上的工程特性指标进行比较,以便了解设计的合理程度。 (5)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体系基本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 (6)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7)积累资料,为今后类似工程或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隧道运营后的养护与维修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 1.3工程监测的必要性    作为开挖对象,土体特性非常复杂,解析上的诸多假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解析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初期的预测,而并非对环境的掌握。与解析相对应,监测具有相对准确地把握土体自身的动态(应力、变形、应变等)的特性。在解析结果的基础上对照监测结果,及时修正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    如前所述,工程施工中的现场监测是其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各种施工开挖方法对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以及周边的环境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很可能发展成重大施工事故。为使施工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通过现场监测进行预测、预报,是避免事故,降低施工风险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证明现场监测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4监测方案制定的原则    根据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位地质条件,结合我公司在以往隧道监测中积累的经验,编制本监测方案遵循以下原则:    1) 监测方案以安全监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对象和主要监测指标。    2) 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围岩的实际工作状态。    3) 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    4) 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以便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5)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 6) 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及招标文件要求编制监测方案。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方案20p
https://m.gc5.com/lqgc/suidao/1058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