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起点桩号K26+100,以下塘二号隧道穿越下塘口至溪沟的山地,止于彭水县高谷镇溪沟左侧山腰,终点桩号K28+310,路线全长2.21km。 2.2施工工期 按当前工地前期准备情况,实际开工日期为2005年11月1日,计划竣工日期2007年12月31日,总工期26个月。 2.3沿线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施工区域属乌江峡谷中山区,绝对高程200-700m,相对高差100-500m。构造、侵蚀、剥蚀山岭斜坡地貌。乌江呈“V”型峡谷,河流岸坡陡峻,水流湍急,常年水位一般为170-200m。 (2)、地质 施工区域构造主体是北北东、北东向褶皱及其伴生断层,构造应力场的方向为北西西与南东东或北西与南东,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地层走向以北北东、北东向为主,倾角20-40°,局部较陡。路线通过地段为单斜构造。 (3)、水系及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水:测区基岩大面积出露,沟谷深切,地表水较丰富,干流水系为乌江,地表水一般对硅无腐蚀性。 地下水:沿线地下水有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三种类型。志留系地层中地下水对砼具弱-中等酸型腐蚀及弱-中等微矿化水型腐蚀;二迭系含煤地层中地下水具结晶类腐蚀;三迭系盐溶角砾岩和含石膏地层地下水具中-强结晶类腐蚀。 (4)、气候 沿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80-1340mm,年最大降雨量1534.8mm,日最大降雨量212-7mm,雨季降雨(5-8月)约为全年降雨量的70%;年均雾日30-40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低气温-3.3℃,极端最高气温44.1℃,温差大。 (5)、地震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地震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 (6)、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 沿线地层较简单,无重大特殊地质,不良地质主要为: 1、岩溶及岩溶水:隧道通过灰岩地段岩溶发育,地表发育溶沟、溶槽、溶蚀洼地、漏斗,根据与渝怀线杉树沱隧道地质条件类比,下塘口2#隧道灰岩段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岩溶洞穴及涌水、突泥现象,对工程影响较大。团坡营大桥桥址钻探也多处揭示溶洞,对桥墩台基础影响较大。 2、煤层瓦斯:二叠系吴家坪组(P2w)及梁山栖霞组(Pll+q)底部夹煤层(线),瓦斯涌出量较小,隧道施工时应加强通风,超前预报,加强监测,防止瓦斯事故。 3、团坡营岩堆:轴向与路线近于一致,长约190m,宽约250m,组成物质为低液限粘土夹灰岩质块石,厚10-35m,对下塘口二号隧道出口及团坡营大桥墩台基础影响较大。 2.4主要工程量 路基工程: 路基挖土石方66488m3;路基填土石方31090m3。 桥梁、涵洞工程: 大桥左324右322米/1座。 涵洞28.89米/1道。 隧道工程: 下塘口二号隧道:左线1706.703m;右线1705m。 2.5主要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4车道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80km/h 路基宽度:整体式24.5m,分离式12.5m。 桥梁荷载: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100,大中小桥及涵洞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