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进口至DK60+537.578段位于直线上,DK60+537.578至出口段位于右作偏线上,曲线半径R=9000m。隧道内纵坡为人字坡,隧道进口至DK60+400为3.083‰的上坡,DK60+400至出口为4.2‰的下坡。隧道明洞段采用路堑式明洞。隧道进、出口均采用挡墙式明洞门,进口洞门里程DK60+040,出口洞门里程DK62+035,全长1995米,其中明洞350米,占隧道总长度的17.6%。Ⅴ级围岩899米,占隧道总长度的45%。Ⅳ级围岩526米,占隧道总长度的26.4%。Ⅲ级围岩220米,占隧道总长度的11%。弃碴总量为36.1万立方,隧道最大埋深41米,为浅埋隧道。 主要工程数量为: 1、土石开挖:364178.58m3 2、初期支护:C25喷射纤维混凝土17541.81m3、Ф22砂浆锚杆101366.65m、Ф25中空锚杆83256.15m、I20a型钢钢架2307.34T、I18临时型钢钢架450.1T、格栅钢架716.54T。 3、衬砌:C35钢筋砼10291.955m3、C35耐腐蚀砼3498.47m3、C40钢筋砼17257.745m3、C40耐腐蚀钢筋砼12403.2m3、C20砼仰拱填充18383.3m3。 4、沟槽及盖板:C30砼2892m3、C35钢筋砼296.1m3。 5、防排水:1.5mm厚EVA防水板45495.85m2、400g/ m2无纺布45495.85 m2、中埋式橡胶止水带11404.16m、背贴式橡胶止水带8114.16m、中埋式钢边止水带(变形缝)、遇水膨胀止水条(变形缝)、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变形缝)各315m。 二、工程地质特性 1、地层岩性 隧道区范围内下伏基岩为太古生界鞍山群变质岩系,为董家沟组,分布整个隧道区。隧道所经范围内地层简述如下; 太古界(Ar) 片麻岩:浅灰色,全风化~弱风化,鳞片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由黑云母、长石及少量石英等组成,该段岩性风化不均,岩体较破碎。 2、不良地质 调查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不大,少数沟谷及人工开掘处岩石稳定较差,另外由于该区基岩为强风化~弱风化片麻岩,当节理裂隙极其发育时,岩石稳定性也较差,对线路有一定影响。隧道进出口位置岩石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崩塌等不良地质事故。 三、水文条件 场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局部冲沟处埋藏较浅,地下水总的经流方向由东南向西北,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下经流补给。DIK59+950~DK61+525段地下水对普通混凝土具有氯盐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