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2.1 项目简介 白龙山隧道为双线分离式双向四车道隧道,设计建筑限界净高为5.0m ,净宽为10.25m,左线起讫里程ZK200+585-ZK202+590长2005m ,右线起讫里程K200+640-K202+650长2010m,洞内设有人行横洞3个,车行横洞2个。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形地貌 隧道位于峰从谷地区,为穿越多处高山而设,地形起伏较大,坡面植被发育,局部开垦为旱地;洞身段峰丛发育,峰顶多呈浑圆状,山脊多沿北西向展布,丘脊窄陡,斜坡地表植被较发育,以灌木丛为主。 2.2.2 气象条件 该区域属亚热带至温暖带云贵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受低纬度高海拔的影响,冬暖夏凉,整体气温、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降水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区内四季分明,春、秋、冬季较长,夏季较短,四季各有其气候特点。但常出现干旱、冰雹、低温、绵雨、雪凝等自然灾害。 2.2.3 水文条件 该区的河流属山区雨源型河流,属珠江水系。其中地表水体平均流量64亿立方米,地下水体年平均流量52.68亿立方米。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河流有通仲河、巴郎河和北盘江。 2.3 地层岩性 隧址区地层上覆第四系(Qml)耕植土、残坡积(Qdl+pl)碎石土,下伏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峨眉上组第三段(P2β3)、峨眉山组第二段(P2β2)泥岩和玄武岩、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2-m)灰岩。 2.4 地质、地震 线路区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地貌属昭通海湾,自早寒武世末期区域上升为“滇黔古陆”,中泥盘世又下沉接受海相沉积,早二叠世初东吴运动再次隆起,中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相当于印支运动时期)发生第三次较大的升降,致使上三叠统普遍缺失。主要褶皱运动当发生在侏罗-第三系之间,属燕山旋回的中-晚期运动。继燕山运动之后,本区抬升为陆地,经喜马拉雅运动的进一步加工,塑造了本地区的地貌基本轮廓。本区大地构造属扬子台褶带。位于扬子准地台(Ⅰ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Ⅱ级构造)的威宁至水城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