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隧道工程
  3. 内容

桥梁、隧道安全施工风险评估151p

  • 资料大小:281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09-21 16:58
  • 发布作者:滴滴啦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2.1工程简介 2.1.1工程概述 本标段共包含:大桥1968.5m/7座,中桥194m/2座,特长隧道3375m/1座,长隧道3605m/2座,中短隧道923m/2座,3个互通,1个服务区及利川连接线,其中土石方挖方约392万,填方约457万,混凝土合计约75万立方。 桥梁工程概况 1、清江大桥 清江大桥桥面横坡为双向2%。桥墩、台中心线按路中心线法线方向布置。本桥纵面左、右幅均位于纵1.65%上。清江大桥左幅中心桩号均为ZK3+854,右幅中心桩号均为YK3+858,其布孔均为1*30+(65+120+65)+3*30,分为三联。左幅起讫桩号为ZK3+660.5~ZK4+043,全长382.5m;右幅起讫桩号为YK3+668.5~YK4+046,全长377.5m。其中65+120+65为预应力混凝土箱型连续刚构主桥,其余30m跨为先简支后连续T梁和简支T梁。上部构造;主桥上部结构为(65+120+65)米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 其余30m跨为先简支后连续T梁和简支T梁;下部结构: 本桥左右幅2#、3#墩主桥桥墩是左、右半桥分离的箱型墩, 引桥下部构造采用双柱式墩,钻(挖)孔桩基础,桥台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区.桥址区地地表水系主要为清江,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补给区面积较大,地下水水量较丰富。 2、打岩坡大桥 起迄桩号为K7+926~K8+148,中心桩号为K8+037,全长222m。桥孔布置为3*30+4*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分两联;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区,桥梁跨越区地貌为以溶蚀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沟谷地貌。桥址区地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匀。 3、李家坝大桥 起迄桩号为K8+511.5~K8+707.5,中心桩号为K8+610,全长196m。桥孔布置为6*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落水洞、洼地、漏斗等。桥址区属于典型岩溶地貌,发育有岩溶漏斗,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岩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衡。 4、长乐大桥 左幅桥梁起点K9+080,终点K9+274,桥长194米;右幅桥梁起点K9+071.5,终点K9+268.5,桥长197米。上部结构为一联6*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山顶植被较少,基岩多直接裸露,局部表层有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地表水为径流长乐乡的一条小河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量较丰富。 5.长堰塘大桥 左幅桥梁起点K9+490,终点K9+710,桥长220米;右幅桥梁起点K9+509,终点K9+729,桥长220米。上部结构左右幅分别为3*30+4*30、4*30+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各分2联;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U型桥台、扩大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山顶植被较少,基岩多直接裸露,局部表层有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地表水为径流长乐乡的一条小河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水量较丰富。 6、双水大桥 桥梁起点K12+174.5,终点K12+361.5,全长187米。桥孔布置为6*30米,上部构造;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肋板式桥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形,岩溶地貌发育,主要有落水洞、洼地、漏斗等。桥址区属于典型岩溶地貌,发育有岩溶漏斗,桥址区地无地表水出露,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大量赋存于嘉陵江组灰岩地层的溶蚀管道及溶蚀裂缝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自地表汇集后沿岩溶管道径流至清江排泄,水量极不均匀。 7、袁家田中桥 桥梁起点K16+486.5,终点K16+583.5,全长97米。上部结构为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柱式台、肋板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角砾灰岩。桥址区属低山丘陵区,山顶植被发育,无基岩直接裸露,表层有较厚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主要地表水为一东南向溪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风化层及其节理裂缝中,接受上部地表水及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条件、裂缝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水量较贫乏。 8、南堰河中桥 桥梁起点K17+381.5,终点K17+478.5,全长97米 。上部结构为一联3*30米预应力混凝土先简支后结构连续T梁;下部结构为双柱式桥墩、桩基础及肋板台、桩基础,桩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区冲沟洼地,山顶植被发育,无基岩直接裸露,表层有较厚残坡积物覆盖。桥址区主要地表水为一东南向溪流,水位呈季节性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补给。桥址区地表水为南堰河。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赋存于风化层及其节理裂缝中,接受上部地表水及相同层位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条件、裂缝发育程度及补给源的控制,水量较贫乏。 9、磁洞沟特大桥 本桥梁左线:ZK25+087~ZK25+637共计567米,右线YK25+011~YK25+579 共计588米),本桥左、右幅的桥跨布置不同。左幅桥分为两联,其孔径布置为(65+3*120+65)+2*30米=550米,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长度后为567米。右幅桥分为两联,其孔径布置为3*26+(65+3*120+65)=568米,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后长度后为588米。其中主桥65+3*120+65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箱梁,引桥为等截面 现浇连续箱梁。 本桥左幅2#、3#、右幅5#、6#主桥桥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双肢间中心距离9.5米,纵向、横向每墩双肢外侧从下向上均按100:1放坡;左幅1#、右幅4#桥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肢间净距6.5米,纵向双肢外侧不变坡,横向外侧从上向下均按100:1放坡;左幅4#、右幅7#主墩墩身采用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主墩承台厚4.5m,基础采用桩径2.5米的钻(挖)孔灌注桩,左幅2#、3#、右幅5#、6#主墩每个墩桩基12根;左幅1#、4#、右幅4#、7#主墩每个墩桩基9根。主、引桥间左幅5#、右幅3#过渡墩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承台厚3.5米,基础采用桩径2.0米的钻(挖)孔灌注桩,基桩按纵向两排、横向两排、布置,单幅每墩共4根桩。 左幅0#台、5#过渡墩处设SSFB400型伸缩缝,右幅3#过渡墩、8#桥台处设SSFB400型伸缩缝,主桥箱梁下设GPZ3.5DX单向滑动盆式橡胶支座和GPZ3.5SX双向滑动盆式橡胶支座。 引桥上部结构为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左幅为2*30米,右幅为3*26米。梁高1.8米,箱底宽6.5米,翼板2.75米;腹板厚支点处为80cm,跨中厚为50cm。中间支点处横隔板厚1.2米。 引桥下部构造采用等截面矩形空心薄壁墩,钻(挖)孔桩基、承台,桥台采用U型桥台、扩大基础。 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形,附近山顶高程约1240米,磁洞沟底部高程约为865米,相对高差约为375米,山体呈尖棱状线型延伸,山势较陡,平均坡度约35度。局部达45度以上,植被较发育。 10、利川西互通 利川西互通区地处构造剥蚀溶蚀低中山区,属构造剥蚀残丘地貌,残丘顶部高程1140~1160米,相对高差约60米。残丘呈浑圆状线性延生。互通区位于小清垭背斜南侧,未见明显的断裂痕迹,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互通区地表水系较发育,有一小型河流-旗杆河从互通区流过,水量呈季节性变化,总体流量不大,其余冲沟多为季节性流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急眼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下渗补给,地下水水量较丰富。利川西互通分为:利川西互通AK0+554.841匝道桥、利川西互通AK1+326.693匝道桥、利川西互通BK0+237.517匝道桥、利川西互通CK0+412.074匝道桥、利川西互通NK297+100沪渝高速加宽桥。 11、凉雾互通 凉雾互通区地处构造剥蚀溶蚀低中山区,属构造剥蚀溶蚀峰丛,残丘地貌,山顶高程1140~1240米,相对高差约160米。山顶呈浑圆状线性延生。互通区位于小清垭背斜南侧,未见明显的断裂痕迹,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互通区地表水系不发育,而E匝道EK1+000以后有一小型河流流过,水量呈季节性变化,总体流量不大,其支流冲沟多为季节性流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急眼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下渗补给,而基岩岩溶水分布不均匀。凉雾互通分为:凉雾互通ZK0+848/YK0847.4、S326分离式立交、凉雾互通ZK0+984.5/YK0+983主线桥、凉雾互通EK0+796匝道桥、凉雾互通EK1+051匝道桥、凉雾互通HK0+175.5匝道桥。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桥梁、隧道安全施工风险评估151p
https://m.gc5.com/lqgc/suidao/1070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