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境内,进口位于龙街镇上村;出口位于大理市永平县杉阳镇抱龙村中村,隧道实长2023.3m。 隧道共两种断面(Ⅴ级、Ⅵ级),标准断面净空3.8m×3.8m,隧道采用直墙圆弧拱形隧道断面,初期支护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钢格栅+锚、网及喷混凝土;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 1.2工程地质情况 1.2.1地形地貌 博南山隧道所处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地貌。隧址区地表高程1798m~2285m,相对高差大致在200~500m之间,山顶为尖顶状,脊线呈锯齿状,地形起伏较大,山体较陡,植被茂密,沟谷一般呈现“V”形。山体较陡,植被茂密,沟谷一般呈现“V”形。隧道进口处山坡坡度30°~40P°,植被覆盖率40%~50%;出口处山坡坡度30°P~45°P,植被覆盖率20%~30%,山脚有小溪流过。 1.2.2地质构造 洞身段围岩主要由破碎~较完整的强~中风化白云岩、云母片岩构成,岩石强度表现为较软岩~较硬岩,强度差异较大,洞身段受断层影响,围岩等级为Ⅳ~Ⅵ级。 1.2.3地层岩性 隧道进口、洞身和出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层和下伏基岩为晚元古界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为一套变余砂岩间夹千枚岩,顶部夹结晶灰岩组合。其地层和岩性的分布如下: (1)第四系更新统(Qp) ①碎石土:黄褐色,稍密,稍湿,母岩成分主要为风化的变质砂岩,含量约为55%,以粘土质充填,厚0.50~2.00m,为地表残破积土层,钻孔。 (2)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Ζ2l) ②强风化变余砂岩:黄褐-红褐色,原岩结构、构造大部分已遭破坏,岩石中风化裂隙很发育,岩石破碎,岩芯呈碎块和碎屑状,局部呈土状,钻孔揭露厚度为7.20~12.50m,在进口地段层底标高为311.99m,在出口地段层底标高为204.31m。 ③中风化灰岩:青灰色,变余细晶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含少量碎屑岩屑;岩石中裂隙发育,裂隙面被铁锰质侵染,见有方解石细脉,局部见有溶蚀现象,岩芯柱状和块状,RQD=30~60,钻孔揭露厚度为34.80~37.70m,进口地段层底标高为169.54m;出口地段层底标高为274.29m。 ④微风化灰岩:青灰色,变余细晶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含少量碎屑岩屑;岩石中见有小裂隙较发育,局部裂隙面被铁锰质侵染,岩石较完整坚硬,岩芯以10~70cm柱状为主,少量碎块状,RQD=80~85,钻孔揭露厚度为4.20~5.60m,该层位未被揭穿。 ⑤中等~微风化变余砂岩夹千枚岩:深灰、灰、黄灰色,变余砂质结构,中厚-厚层夹薄层状构造,岩石中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裂隙的间距为10~30cm,裂隙面产状以310°~355°∠45°~65°一组为主体,其次为50°~140°∠65°~80°一组次之。多呈闭合型,结构面为结合一般-结合好,裂隙面被铁锰质侵染,岩层中见有石英脉较发育,岩体较完整。本次勘察无钻孔揭露。 据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表明,灰岩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震旦系上统老虎塘组上部的岩性;隧道洞身总体为震旦系中统老虎塘组的一套变余砂岩间夹千枚岩组合,并构成一个轴向呈北东东向背斜构造,其北翼岩层产状为120°~145°∠45°~65°,南翼岩层产状为320°~345°∠45°~70°,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呈大角度相交。 (3)不良地质 F1 断层:地表断层破碎带及主要影响范围为0+602.7~0+803.2,洞身影响范围为0+598.6~0+805.5。断层走向北西,与线路夹角50°,陡倾向大里程,为逆断层,断层范围围岩破碎富水。其影响带呈碎石状,岩体破碎,地下水较丰富。 F2 断层:地表断层破碎带及主要影响范围为1+029.2~1+468.8,洞身影响范围为1+495.4~1+908.4。断层走向北西,与线路夹角47°,陡倾向大里程,为逆断层,断层范围围岩破碎富水。其影响带呈碎石状,岩体破碎,地下水较丰富。 1.2.4水文地质 隧道穿越山体覆盖层较薄,且山体陡峻,基岩顶板埋深不稳定,无法形成稳定的含水层。下部变质岩的结构较为致密,虽然岩石中的节理裂隙比较发育,但多为闭合型,渗透和连通性差,属弱含水层。因此,富水性很弱,水量十分贫乏。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在勘察期间进口地段地下水位标高为279.19m;出口地段地下水位标高为185.81m。依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结合现场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场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隧道围岩渗透性比较弱,在局部层间裂隙发育地段的洞室中会有滴水和小淋雨现象,初步估算拟定洞身最大涌水量(Qmax)为10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