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第一节 工程简介 xx桥位于绥江县xx城xx路的xxx附近小溪沟上,xx桥是绥江xx城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一个重要工程。桥梁全长206米,上部结构为跨径55m+90m+55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桥箱梁起讫点桩号为K1+441.497和K1+647.537。纵断面纵坡为1.954%;左右半桥桥面横坡为2%。主桥桥面宽27米,分两幅,每幅桥箱梁采用单箱单室断面,箱梁顶板宽12.5米,底板宽6.5米,箱梁顶、底面设2%横坡,与桥面横坡相同。下部构造:桥墩采用双壁墩,单幅桥横桥向墩宽和箱梁一致,为6.5米;顺桥向和箱梁0号块内横隔板厚度一致,为1.2米。承台接嵌岩桩基础,每个承台设置4根桩基,桩径采用2.2米,要求基础嵌入微风化层6米以上。0号桥台为条形基础;3号桥台采用肋板式配桩桥台。 第二节 水文地质 一、地形、地貌 xx桥位于xxx附近小溪沟上,场地为斜坡地形,小溪沟呈近南北走向,宽“V”行切割,道路中心位置其最低高程387.0m,地形最大高差约66.5m。左岸坡顶高程453.5m,右岸坡顶高程437.4m,地形左高右低,高程420m以下基本对称,沟槽位于左岸,沟底宽窄不一,一般宽8~30m,表层多为崩坡积堆积体,块径一般为0.1~0.5m,最大达1.80m。冲沟两岸地形较陡,基岩为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其地形上的反映为砂岩多呈陡崖、坎,泥岩呈缓坡的特征。其中左岸坡度30°~40°,并有两处陡坎;右岸高程420m以下坡度35°~45°,往上至高程437.4m,地形较平缓,坡度5°~8°。 二、气象 根据绥江县气象局资料统计,工程区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区。干、雨季节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004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 三、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桥址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表水主要有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影响较严重。场地地势较高,局部路段地面起伏较大,而且有陡崖、边坡等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径流、排泄,而不利于地表水的赋存、储藏,因此场区内地表水贫乏。 据了解,冲沟流水呈季节性特点,一般水深小于0.50m,洪水期水深2.0m~3.0m,时间很短。 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潜水面受大气降水影响大,在左岸一般位于基岩中风化带内,靠近沟床外露,一般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至小溪沟。经水质简分析,对钢筋混凝土均无侵蚀性。 桥位处按库区“380m正常蓄水位”方案下50年一遇回水位高程380.70m,本桥桥面设计高程不受此水位的控制。 由于本桥桥墩较高,且沟谷内流量较小,因此,本桥桥长不按水文流量控制,以地形控制。 四、不良地质现象及地震 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质测绘、访问和综合分析场地的地质条件,在拟建路线范围内未出现断层、滑坡、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桥址区不良地质现象包括泥石流、崩塌和边坡风化卸荷现象。据现场访问,1991年水溪沟发生过泥石流,泥石流通过该处时沟床水位上升3~4m。 根据桥位的布置,泥石流通过该处时沟床水位不会对桥墩造成影响;对局部边坡有不稳定岩快(体)的地方,清楚不稳定岩快(体)并采用喷射混凝土护面。 地震:绥江县成新址抗震设防烈度为7级,50年超越概率10%时,相应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为0.111g 桥位区0号桥台表面覆盖较薄,厚度一般为0.20m,等效剪切波速为140~250m/s,场地类别为Ⅰ类,下部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剪切波速>500m/s,属抗震有利地段。 桥位区1号和2号桥墩处表层覆盖较厚,厚度一般为3.30m~6.30m,为崩坡积层(粘土夹块石),等效剪切波速为140~250 m/s.场地类别为Ⅱ类,属抗震不利地段,下部基岩为砂质泥岩和砂岩,剪切波速>500m/s,属抗震有利地段。 3号桥台处表层覆盖较薄,厚度一般为0.90m~1.70m,等效剪切波速为140~250m/s,场地类别为Ⅰ类,下部基岩为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和砂岩,剪切波速>500m/s,属抗震有利地段。 五、工程地质 桥址区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60°∠11°。未发现断层,软弱夹层,据调查,桥址节理不发育,仅见2组节理,其中,J1:15°∠75°,面粗糙,充填粘质,延伸0.5~1.0m;J2:60°∠68°,面平直,延伸0.5~1.5m,密集发育,节理规模短小。 场地出露地层包括第四系(Q)和侏罗纪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第四系(Q)包括残坡积层(Qedl)和崩坡残积层(Qedol)分述如下: 残坡积层(粉质粘土)(Qedl):红褐色,呈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较差,粘性较强,刀切面粗糙,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局部夹少量砂质泥岩岩屑和植物根茎。厚度一般为0.20m~1.70m。 崩坡残积层(粉质粘土夹块石)(Qedol):红褐色,主要由粘土夹大量砂、泥岩块石,块石块径小于2.00m含量约25%,大于2.00m的含量一般为45%~50%。主要分布在钻孔ZK409、2号和4号桥墩处,厚度一般为3.30m~6.30m。 桥位区主要以红褐色砂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砂岩。 粉砂质泥岩(J2s-sh):红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砂质较重,偶夹灰绿色钙质团块,灰色砂质条带。强风化段岩芯破碎,呈碎石状、碎块状。弱风化段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多成短柱~长柱状,少量饼状。 砂岩(J2s-ss):灰色,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组成,强分化段岩芯破碎,呈粒石状、块状。强风化段岩芯较完整,岩质较硬,多呈长柱状。 泥质粉砂岩(J2s-ms):红褐色,泥质粉砂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以粘土矿物为主,含砂质较重,局部夹灰绿色钙质团块、灰色砂质条带。强风化段岩芯破碎,呈粒石状、碎块状。弱风化段岩芯较完整,多呈短柱~长柱状,少量饼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