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进口里程为YD1K395+750,洞口边仰坡防护、洞顶天沟、洞口段衬砌等已施作。 隧道进口采用翼墙式洞门。洞门端墙与帽石、翼墙与顶沟均采用C20混凝土,端墙和翼墙后露空部分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密实,顶面与墙顶平齐。端墙顶水沟和翼墙脚沟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并用M10水泥砂浆勾平缝。端墙两侧预埋φ40泄水管,翼墙墙身设置10×15cm泄水孔,线路右侧翼墙设置检查梯。 因前期桥台基坑开挖使台尾露空部分较多,故洞口至分界里程内的路基面已全部采用M10浆砌片石回填,但未按要求预留端墙和翼墙的基坑(必须保证端墙和翼墙基础的埋置深度),在施作前应重新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 二、采用的设计图和参考图 1、襄渝二线施隧-36(1/5~4/5)“YD1K395+980 新黄瓜溪隧道设计图”,图中尺寸除注明者外,其余按参考图施工。 2、洞门结构参考贰隧参(05)1001-7图施工。 3、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路基面采用M10浆砌片石铺砌,厚30cm;为避免道碴掉入侧沟,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两侧沟处设挡碴块,具体按襄渝隧参(05)02-07图施作。 4、洞口边仰坡采用锚网喷防护(详见2007年12月26日变更会商纪要)。采用φ42小导管注浆加固,每根长3m,间距1.2×1.2m,梅花形布置;钢筋网采用φ8@25c×25cm;喷C20混凝土8cm厚。现场施工务必按设计进行施工,未施作部分应补足。 5、洞顶天沟按贰隧参(05)1003-5图Ⅲ式(b=40cm,h=60cm)施作。 6、线路右侧设置检查梯按贰隧参(05)1003-3-3图施作。 7、隧道铭牌及号标布置图详见“贰隧参(05)1003-6”,字体及大小应与本标段其它隧道统一。 三、施工方案 精确测量放样,确定端墙和翼墙的平面位置、墙顶底高程。一次刷坡修整到位,视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护措施(喷浆封闭或打设锚杆加固等)。 设计要求施工时端墙与翼墙必须同时建筑(即同步施工),但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应在端墙与翼墙的相交面设变形缝(采用3mm厚胶合板隔开),避免不均匀沉降,故采取端墙和翼墙分开浇筑,先浇筑端墙,再及时浇筑翼墙。端墙、翼墙均宜分别整体浇筑,有困难时,端墙和翼墙最多各分三次进行,即基础→墙身(拱脚以上高度)→墙顶剩余部分。水平分次浇筑时应在施工缝两侧沿纵向均布竖向连接筋(Φ18@50cm,保护层厚度5cm),并将钢筋根部周围及两列钢筋之间的范围进行凿毛处理。 施工前,在洞口搭设钢管脚手作业平台。 模板采用竹胶合板,设方木背带(竖向),拉杆一端锚固于山体上,另一端固定于模板外侧水平钢带(双钢管)上,拉杆间距应满足承力要求,模板外侧设斜撑钢管加强支撑。沿模板外侧底部插打定位钢筋,与模板竖向方木间设限位分配梁(采用型钢或双钢管)支顶。 端墙及翼墙施工中,应注意预留隧道铭牌及号标位置、预埋泄水管、泄水孔、检查梯预埋件等,翼墙顶沟设槽型模板和盖板与翼墙一起浇筑成形。 四、施工流程 隧道洞口端墙和翼墙土石方开挖修整到位→端墙模板安装→端墙砼浇筑→施作两侧翼墙→洞顶及翼墙两侧局部回填→完成边仰坡永久防护及洞顶水沟→施作洞口盲沟、侧沟、挡碴块、右侧检查体等附属设施。 五、施工方法与步骤 1、按设计要求分阶段施作完善洞口边仰坡相关加固及防护措施。 2、端墙和挡墙部位土石方应自上而下,采用人工、风镐局部凿除开挖,刷坡修整到位。开挖前由测量人员放线,确定开挖范围,避免超欠挖。开挖到位后进行复测,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 3、安装模板。 模板采用竹胶合板,模板拼接应平顺、无错台,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模板外配方木背带(间距≯40cm)和水平钢带(间距≯60cm,模板下部间距适当加密),利用拉杆固定,拉杆与埋设于墙后岩体上的锚杆或与二衬混凝土上打设的钢筋头可靠焊接。拉杆方向与模板面垂直,新打设的锚杆宜与拉杆方向斜交,拉杆间距≯80×60cm,拉杆外端设垫板。严格控制模板平整度和拼装精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在模板上应预留隧道铭牌、号标坑槽的位置,尺寸和位置按“贰隧参(05)1003-6图”施作,坑槽预留深度5cm,四周为5×5cm倒角。 模板安装前在表面均匀涂刷色拉油作为脱模剂。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可拆除侧模。 模板安装完毕允许偏差如下: 基础轴线偏移 15mm 底、顶面高程 ±10mm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mm 模板表面平整度 5mm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5mm 4、端墙混凝土浇筑 端墙混凝土为C20钢筋混凝土,端墙基础和墙身混凝土可分次浇筑,但不宜超过3次。混凝土在搅拌站拌制,混凝土罐车运输,泵送入模。 混凝土原材料应检验合格,生产混凝土时应严格按配合比拌制。浇筑过程中严格检查控制混凝土的均匀度和坍落度,不合格混凝土禁止使用。浇筑混凝土时应控制入模速度,不得过快,防止“跑模、爆模”现象发生,应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分层厚度30cm。 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振捣点间距不应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2倍,振捣点与模板边缘保持5~10cm的间距。振捣时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做到“快插慢拔、不过振、不欠振、无漏振”,不允许有蜂窝、麻面等情况发生。混凝土振捣密实标准以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不再冒气泡、表面平坦、泛浆为止。每次混凝土浇筑要求连续完成,不得造成施工“冷缝”,确保混凝土外观和内在质量。 加强混凝土浇筑时的现场检查,安排专人检查模板及拉杆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并加固。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覆盖草袋、浇水保湿养护,不少于7天。 拆模后如有局部蜂窝、麻面、漏浆、气孔、局部表面不平整等外观缺陷时应通知技术人员察看后及时修补、打磨平整,严禁擅自修补。拆模后,应及时切除拉杆头等,切除时应采用砂轮机切割,严禁采用氧气切割以免出现“黑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