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长1070m,里程桩号为:DK1827+825~DK1828+895。洞身段最大埋深70m,最小埋深10.5m,整座隧道位于20‰的下坡,线路均位于直线上。围岩等级为Ⅲ~Ⅴ,其中Ⅲ级围岩长270m,IV级围岩长380m,Ⅴ级围岩长420m,施工方法为明挖法、三台阶七步法、台阶法及CRD法(交叉中隔壁法)。 3.2地形、地貌 该隧道位于乌鲁木齐火车南站东约9km处,下穿乌拉泊山,位于低山区,地形起伏,沟渠相间,坡面较陡,“V”型冲沟发育,地面高程为1050~1170m,相对高差约30~100m,进口自然坡度10°~25°,地表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出口端自然坡度50°~60°,地表植被稀疏,基岩裸露,洞口端为人工弃土堆。 3.3工程地质特征 1、地质岩性 洞身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土、冲洪积细角砾土、三叠系中下统砾岩夹砂岩和二叠系下统砂岩。 2、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北天山地向斜褶皱带以北,准噶尔拗陷南缘,构造形迹呈东西向展布。隧址位于背斜北翼,岩层倾角为60°~87°,隧道通行地段褶皱构造较发育,存在一些小型褶皱内断裂,对隧道围岩有一定的影响。 3.4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风蚀、风害 本区常年多风,风向以NW最多,风力大,年平均风速一般为2.4m/s,最大定时风速34.9m/s,年均大风日数(≥8级)17.5天。当地风蚀作用较为强烈。 (2)顺层 隧址位于低山区,地形起伏大,主要岩性为二叠系下统砂岩,因胶结成分的差异,形成软硬相间不均匀的互层。出口端岩层倾向北、边、仰坡有顺层现象。 3.5水文地质特征 隧道洞顶冲沟发育,多为“V”型沟谷,切割较深,沟床坡降较大,每年除了在融雪和较大降雨时有径流通过以外,平时干枯无水,为季节性流水沟。隧道洞身大部分地段基岩裂缝水不发育,隧道洞身在穿越冲沟地段的洞身,融雪和雨季有少量水顺断层裂缝破碎带、褶皱带、岩性接触带等部位入渗。裂缝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排泄、径流条件不好,水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