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暖通毕业设计
  3. 内容

十二层商住楼暖通空调毕业设计全套(含图纸)

  • 资料大小:3.4 M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1-05-11 12:00
  • 发布作者:披个马甲飘啊飘~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十二层商住楼暖通空调毕业设计全套(含图纸)
介绍: 摘 要:本设计为中央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共十二层,地下两层,建筑总面积13000 ,空调面积6526.6 ,根据房间功能,全楼采用集中供给空调方式,制冷机组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两台,型号分别为BZ-40单台制冷量分别为465KW. 根据各不同功能房间,将该集中系统分为二种空调送风方式,高大空间如餐厅、活动用房等采用全空气系统,新风直接从室外引进与回风混合(一次回风)后送风;住户、公寓等采用了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新风机组从室外引入新风处理到室内空气焓值,风机盘管承担室内全部冷负荷及部分的新风湿负荷。全空气系统选用圆型散流器平射流形式,而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有百叶风口侧送和散流器平送的形式。水系统采用闭式双管同程式,冷水泵三台,两用三备,;冷却水泵选三台,两用一备。卫生间通风统一由排风扇接出,在末端安装止回阀。楼梯间采用自然排风排烟;标准层以上由于小于500m2所以采用自然排风;地下室、设备房、一层及二层设置防排烟系统,,选用变速风机,平时排风,发生火灾时排烟。 空调水系统只设有一个系统, 每层均设有回水同程管。 目 录 第1章 气象资料 1 1.1室外气象参数 1 1.2室内设计参数 1 第2章 负荷计算 2 2.1冷负荷理论根据 3 2.1.1房间冷负荷的构成: 3 2.1.2.房间湿负荷的构成: 3 2.1.3主要计算公式: 3 2.3冷负荷计算 6 2.3.1主要计算公式: 6 2.4冷负荷汇总表 10 2.4.1夏季冷负荷表 11 第3章 空调系统方案的确定 14 3.1空调水系统的选取 14 3.2空调风系统的选取 17 3.2.1 空调系统的划分原则 17 3.2.2 方案比较 17 3.3. 系统选择 19 3.3.1系统选择说明 19 3.4 新风系统 20 第4章 空调设备选择计算 21 4.1全空气一次回风送风处理过程以及送风参数计算 21 4.1.1全空气系统空调机组的选择计算 22 4.1.2空调机组的布置 23 4.2风机盘管的选择计算 24 4.2.1 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的处理过程以及送风参数计算 24 4.2.2风机盘管的选择计算 25 4.2.3风机盘管的布置 29 4.3 新风机组的选择计算 30 4.3.1新风机组选择计算 30 4.4.2新风机组的布置 31 第5章空气分布 32 5.1布置气流组织分布 32 5.2散流器选择计算 33 5.3侧送风口选择计算 34 5.4 风系统水利计算 36 5.4.1计算方法 36 5.4.2系统风管道的水力计算举例 37 5.4.3风口布置 39 5.4.4风管的布置及附件: 39 第6章空调冷热源的选择 41 6.1.制冷机的种类及特点 41 6.2空调系统选定 42 6.3制冷机的设计运行工况及各项参数 43 第7章空调水系统设计 44 7.1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44 7.2空调水系统方案的确定 44 7.3冷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45 7.3.1冷水系统管段的水力计算举例 45 7.4冷凝水设计 48 7.5冷冻水系统 49 7.5.1冷冻水泵配管布置 50 7.6冷却水系统 50 7.6.1冷却塔的选取 50 7.6.2冷却水泵的选取 51 7.7水系统附件的设计 52 7.7.1膨胀水箱的设计计算 52 7.7.2集水器和分水器 53 7.7.3除污器和水过滤器 54 7.7.4放空气器 55 7.7.5阀门 55 7.7.6水系统设计 55 第8章 机房的设计与布置 57 第9章 通风与防排烟 59 9.1概述 59 9.1.1卫生间通风设计 59 9.1.2设备房的通风设计 59 9.1.3建筑防排烟设计 60 9.1.4高层建筑防排烟 61 9.2地下室通风、排烟设计与计算 61 第10章 消声、减振与保温设计 62 10.1消声与隔声设计 62 10.2减振设计 63 10.2.1冷冻机、水泵及风机等设备的减振 63 10.2.2管道减振 64 10.3保温设计 64 参 考 文 献 65 谢 辞 66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十二层商住楼暖通空调毕业设计全套(含图纸)
https://m.gc5.com/ntgc/ntsj/1012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