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2盆地区域构造 1.2.1盆地区域构造位置 酒泉盆地西部是祁连山褶皱系河西走廊边缘坳陷西部的一个小盆地。在区域构造上南界祁连山褶皱山系;北界阿拉善地块及马宗山海西活动 1.2.2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盆地基底为早古生代变质岩(南山群)。沉积岩系包括石炭系到第四系,最大总厚度可达7500米,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石炭系到中侏罗统属下亚构造层,由海相石灰 岩(早石炭世)。海相砂页岩及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晚石炭世)到陆相碎屑岩沉积(二叠纪到中侏罗世)。下亚构造在盆地内分布不普遍。上侏罗统一白垩系到第四系属上亚构造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就是说,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总体沉降,并大体形成现今的基本轮廊(图实2—1)。 1.3老君庙背斜带 1.3.1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的位置 老君庙背斜带南界祁连山大逆掩断层(可能为一逆掩断层推复带),北界背斜带西北翼的逆断层带。自东南向西北有泉、大红圈、火石山、石油沟、老君庙、鸭儿峡及潜伏的青南、青西等背斜组成,呈边幕状排列,其总体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祁连山褶皱带相平行。 1.3.2老君庙背斜带的基本特点 由于受来自祁连山方向的侧压力作用,背斜带南西和北西两侧具明显不对称性,南西翼缓,北东翼陡,并伴有向北东向推覆的逆掩断层。背斜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强烈,闭合度可达千米以上,但构造上下没有明显的不协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