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水库大坝修建于1968年,1971年加高12米,现最大坝高为26.7米,坝顶长112.5米,为均质土坝,设计库容59.1万方,灌溉山口、清溪、新竹、伦道等4个行政村2100多亩农田。同时为新长塘小I型水库提供引水。 2.水库险情状况 该水库险情事故主要为大坝右端内坡频繁出现塌洞。自1982年以来,每年出现有大小不等的塌洞,其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塌洞有三次,第一次出现在1982年,大坝右端内坡坡脚靠底涵进口地带渗漏,浑浊泥水从底涵流出,当时采用措施是:将底涵进口20米开挖回填堵死,废弃底涵。在右端507米高程新开一输水隧洞,处理后老底涵洞内仍有浑水流出。第二次在1988年,位于大坝右端内坡溢洪道堰顶下5米处,出现大范围的塌洞,漏水从新开的高涵离进口45米处冲毁侧墙7米多长,大量浑浊库水从高涵中流出。后采取对内坡塌坑采用开挖回填,对高涵冲垮段采用水泥砂浆块石砌筑恢复。第三次大的塌洞出现在1992年,位于右端大坝内坡中部与山体相接地带,水库渗漏浑浊水从底涵与高涵中流出,后仍旧是对内坡采取开挖回填处理。现今内坡每年均有渗水漏洞的出现,涵洞中出现浑水,严重危及大坝的安全稳定。 3.塌洞险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的选择 该大坝坝址地层岩性为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长龙界段(D3Xc),主要为灰绿、黄绿、灰色泥质、钙质页岩、砂质页岩夹细粒石英砂岩,或为页岩与砂岩互层,其岩性上部遭风化后,呈土块状,岩体透水性较差,坝基岩体透水微弱,从坝外坡两侧山坡观察未见有渗水现象,初步判断坝基相对不透水。出现塌洞的原因主要为坝体土质较差,加之施工填土碾压不够密实。库水升高时,渗透压力增大,导致库水向涵洞中渗流,带走坝体泥土,形成塌洞。放水高涵进口段由于岩体遭受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加之在施工开挖炮爆时,岩石遭遇外力震动,库水沿裂隙向输水洞渗流,导致土体流失,而形成塌洞出现险情。左端中涵进口地段也出现有塌陷从涵洞中出浑水的现象。 根据该水库天然建筑材料缺乏,周边无粘土料场,加之运输也不方便。 对右端内坡采取铺盖土工膜防渗处理,对高涵采取涵洞反压灌浆处理措施。另对底涵与中涵处理,由于涵洞较小,人无法入内施工,在坝顶采用钻孔灌浆堵截涵洞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