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该水库为兼具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多年调节中型水库。水库下游保护镇政府机关、学校、商业、企事业单位和8个自然村,保护耕地1.1万亩、人口4823人,保护水库溢洪道出口处水厂、公路等的安全。 水库工程于1970年11月开工,1971年7月基本竣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遗留问题多,加之运行多年,工程老化、退化严重。工程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1)水库防洪能力地低,大坝现状防洪标准不足30年一遇;部分坝段砂壳松散,相对密度低,存在液化可能;大坝桩号0+220—0+380段截水槽未到基岩,漏水严重且有发生渗透变形的可能;大坝下游坡稳定不满足要求,存在滑坡可能。(2)水库溢洪道为坝肩式溢洪道,基岩风化破碎,无防冲和消能工程,下泻洪水直接冲向涧里村。(3)放水洞通气孔报废,过大流量时,竖井、坝体震动剧烈,间断发出巨响,危及大坝安全;闸门等金属结构老化破损,不能正常运用;启闭机为螺杆式皮带传动,无负荷保护及高度传送装置。 本次招标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溢洪道工程,新建3孔3.5×2.5米溢洪闸、交通桥,闸门及启闭设施制安。溢洪道开挖,进口段、泄槽段及尾水渠两岸护砌。(2)放水洞工程,进口砼暗渠接长,闸门及启闭设施更新,启闭机房拆除重建。 二、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水文气象 该区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具有鲜明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2.4℃,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温度-17℃。汛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7.2m/s。流域1971—2001年多年平均降水为628.7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建库后2001年降水量1145mm,1988年降水量381mm,丰枯比3.0。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9月四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440.1mm,占全年降水量的70%,有些年份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都集中在一、二次特大暴雨上,且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份。流域多年平均蒸发深1338.5mm,多年平均无霜期180-200天,历年最大冻土深0.63m。 2、溢洪道地质 溢洪道桩号0+000设在库内,桩号0+000-0+106段基本为平坡地段,出露岩性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属III—IV类岩石,为中硬岩,岩体呈次块状结构,结构面发育-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主要发育有5组裂隙走向285°<90°、150°<90°、230°<90°、260°<60°、5°<80°。桩号0+060、0+075处出露二条煌斑岩脉,宽0.5-5.0m 不等,煌斑岩属V类岩石,为软质岩,结构面发育,风化强烈,强度较低。右岸交通桥下游8.2-13.7m处黄斑岩脉,岩石风化破碎、裂缝发育,呈碎裂状,边坡稳定性差。桩号0+106-0+220段为陡坡,出露岩性为强化风—中风化花岗岩,为中硬岩,岩体呈块状结构,结构面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桩号0+140-0+142处发育有F2断层破碎带,为角砾长英岩脉,宽1-2m,走向25°,近直立,岩石破碎,呈破碎状。桩号0+120、0+190发育二条煌斑岩脉,宽0.5-1.5m,煌斑岩属V类岩石,风化强烈,抗冲刷能力差,地貌上呈槽形负地形,深0.5-0.8m。 桩号0+220以后出露岩性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为中硬岩,岩体呈次块状结构,结构面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桩号0+240-0+280发育多条煌斑岩脉,宽0.5-1.0m,属V类岩石,风化强烈,冲刷能力差。 综上所述,溢洪道出露岩性为强风化--中风化花岗岩,多见煌斑岩脉贯入。岩石节理裂缝发育—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F2断层破碎带及煌斑岩脉通过部位,岩石冲刷力弱,岩体稳定性差。 3、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松散岩类空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松散岩类空隙水多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中,主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含水层岩性为粗砾石、砾卵石层,渗透系数9.3×10-2—1.4×10-1/s,渗透性强,单井涌水量1000m3/d;基岩裂隙水在本区分布广泛,赋存于库区侵入岩裂缝中,岩石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补充,排泄方式为地下径流、人工开采及蒸发。库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ca水,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g/L,为低矿化的淡水,PH值为8.04,属弱碱性,对砼无侵蚀性。 三、工程施工条件 1、对外交通条件 自水库管理处向南,有防汛公路与公路相接,是水库主要对外交通道路,除此还有通往库区各村及附近料场的村及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2、建材供应 施工用钢筋、木材、水泥均可从当地市场采购,运距约40-50km。石料可从柞村石料场采购,运距约30km。砂可从下游河道采集,运距10km。碎石到上游石子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