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你对城市河道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摘要】文章以长沙市为例,以先规划后建设为切入点,对地形地貌分析的不合理和对于河道的影响进行总结。 
【关键词】城市形成;地理环境;河道景观;环保 
  一、长沙市地理位置 
  长沙位于中国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湖南省的东部偏北。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渡地带,与岳阳、益阳、娄底、株洲、湘潭和江西萍乡接壤。总面积为1181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5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6平方千米。湘江为长沙最重要的河流,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境内长度约75公里。湘江自南向北贯穿长沙城区,把城市分为河东和河西两大部分。河东以商业经济为主,河西以文化教育为主。2001年10月10日,市政府驻地由河东藩正街迁至河西观沙岭,力在发展河西的经济以平衡长沙两岸。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体各占四分之一。长沙土壤种类多样,可划分9个土类、21个亚类、85个土属、221个土种,总面积1366.2万亩,其中,以红壤、水稻土为主,分别占土壤总面积的70%与25%。其余还有菜园土、潮土、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长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末夏初多雨,夏末秋季多旱;春湿多变,夏秋多睛,严冬期短,暑热期长。全年无霜期约275天,年平均气温16.8~17.2℃,极端最高气温为40.6℃,极端最低气温为-12℃。年平均总降水量1422.4毫米。水资源以地表水为主,水源充足,年均地表径流量达808亿立方米。 
  二、湘江与长沙市的发展关系 
  湘江,湖南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长沙的形成发展与湘江是息息相关的。长沙是整个城市以不规则棋盘式道路系统为主。但城市概貌发展依托湘江的同时,并以湘江为沿江风光带景观轴带,近年来着手打造特有的沿江风光带景观,也为长沙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影响。 
  三、湘江沿江风光带的环境破坏导致的问题以及建议 
  城市的发展依托湘江,湘江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及景观价值,近年来由于山区灌渠浇地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水库淤积严重。人为侵占湿地的影响也很明显,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 
  针对长沙市与湘江的发展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城市与河道互相制约相互发展。先规划后建造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对河道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对于景观方面来说,自然的生态景观是最有美学价值的。从生态层面上讲,生态体系保护、恢复和创造在水环境领域,引进了新的河流整治理念,即要保护并创造适宜生物的环境和自然景观,同时尊重自然所具有的多样性,保障满足自然条件的良好水循环,避免生态体系孤立存在。(2)从系统健康和系统功能角度,加强其在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在长沙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根据湘江景观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生态性整治,河道整治要关注水循环在堤岸土壤与河水之间的环节,做到边坡土体中地下水能与河道水体正常交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监管力度。植被的覆盖应与河道成正比,湘江沿岸治理应多种植一些吸取污染元素的植被,以净化水质。将湘江过渡地带分段修成新的水利工程.深挖广蓄,既可以减缓汛期水的凶猛之势,一部分水也可平稳地走.同时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湘江的水患问题。美观性整治,河道线型尽量根据河道自然岸线结合规划河宽进行实施,河道两侧绿化带也可以不是两条平行线,绿化带可以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可被淹没),形成独特的沿江景观带。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增设一些可供人们亲近水景观的亲水平台,达到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I].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3) 
  [2]夏继红,严忠民.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I].中国水土保持.2003(3) 
  [3]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陈亚宁.塔里木河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你对城市河道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https://m.gc5.com/slgc/sllw/1027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