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的水旱灾害,特别是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暴露出广大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薄弱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任重道远,农田水利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我们当心怀紧迫感,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主体问题;水利建设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紧迫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西南地区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面前,薄弱的防灾减灾体系、脆弱的农田水利设施充分暴露出我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现状。 

  1.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是抵御自然风险、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的硬件基础。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特大旱灾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利设施较好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强;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地方,抗灾能力就弱。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增强农村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 

  1.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展较快,但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还不到耕地总面积的50%,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农田水利要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水利条件,是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1.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田水利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发展、农村防洪安全、农村人畜饮水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很显然,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量非常浩大,完成这些基础工程建设既能增加资金、建材、劳动力等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近期还是远期,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近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从西南地区特大旱灾情况看,最严重的灾情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这反映了山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一方面,在水利建设布局上,国家更重视“大江大河”的治理,各级政府把各种水利建设资源重点投放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保障上,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属于“公共品”,需要集体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体系被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投入缺失,甚至有些农村原有的沟、塘、渠、堰等因无人管护而荒废。 

  2.2 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农村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等突出问题。全国现有部分灌溉设施质量差,配套不全。在新建的许多小型农田水利中,存在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服务功能严重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 

  2.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包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农民等,地方政府是组织资源的投入者,金融机构是资金资源的投入者,农民是劳动力资源的投入者,在这三个投入主体中,地方政府如前所述,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或民间资金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比较利益低等原因,缺乏投资激励,而农民作为“理性小农”对具有外部性的共用设施,更多的选择是“只用不管”。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首先,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大旱灾的教训,充分认识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其次,要紧紧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强监管,注重提高农田水利的建设效率和使用效益。再次,要研究人民群众参与治水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 

  3.2 解决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按功能可以分成公益性工程、经营性工程和生产性工程。首先,公益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政府,其受益者不仅仅是农民和农业,应当由社会公众共同承担,政府是该类工程建设的主体,发挥着行政组织、资金引导、矛盾协调等作用。其次,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被界定为经营性行为,农田水利中属于经营性的工程,应当由经营者负责建设和管理。再次,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生产者,生产性工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建设主体应当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工程建设投入相当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 

  3.3 构建多渠道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首先是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经常性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发改、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整合资金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地方政府要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其次是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农田水利建设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分散的农户无力担负的,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充分调动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再次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氛围,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经营、管理更具活力,发挥持久的、最大的效益。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https://m.gc5.com/slgc/sllw/1035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