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论文
  3. 内容

简析城市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水土资源的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水土保持;意义;水保措施;生态环境; 效益 

  中图分类号:S157 中图分类号:A 

  前言 

  水土是生态环境最基本要素,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有高度重视,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只要我们认真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当地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长期奋斗,坚持不懈,截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城市。 

  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解决在城市化过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整体功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指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减小城市水土资源的污染,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存条件,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环境3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社会生产归根结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加工为人们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城市要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以保护、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因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土保持是针对城市水土流失提出来的,以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为目的的,相对于传统的水土保持有自己的特色。 

  1.在防治原则上强调以预防为主,预防、监督和智力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2.在防治目标上不仅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建设安全运行,而且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化和美化,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防治措施上,以防止水土流失为根本要求,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使其符合城市绿化和环境美化的要求。另外,搞好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城市水土保持投入比农村水土保持高许多倍,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标准高、质量高之外,工程费用构成也很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措施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可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根据解决的对象和内容不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布设层面不同。 

  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加强管理和监督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及现状,做出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实施,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恢复。 

  2.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 

  近年来随着地球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工具和检测手段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以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检测预报系统,检测信息管理、观测技术、更好的完成智力与监督工作。 

  3.完善排水系统 

  解决城市缺水问题要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网,是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排水口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砂池,减轻泥沙对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开,开发区周围如果是农田,还可与回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 

  对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地面降水下渗通过净化,将纯净水补充地下水。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土保持问题。 

  4.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同体废物 

  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过程中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对废弃物的转化,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 

  5.加大植树种草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为主要目的。栽植适应能力较强、根部发达、易成活的树种或草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于旅游风景区需要在旅游淡季抓紧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和裸地补绿,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扩大和恢复植被的覆盖度,提高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减少园地和坡地的水土流失。 

  6.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城市的水土流失治理除了采用生物措施外,也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尤其是在一般生物措施难以奏效的区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拦渣、护坡、土地整治、防洪排水、防风固沙、泥石流防治等工作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对生物措施的必要补充和完善,更有利于发挥其两项措施的综合效益。 

  三、搞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 

  1.科学规划设计 

  要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生态型城市,首先必须科学划分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针对性地作好规划设计,以便实施治理。对于预防保护区,其规划目标是建立自然景观和建筑、园林等人为景观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由绿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及相应的服务业组成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重点治理区多在城乡结合部,规划时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做到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有机结合。一要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定点堆放和覆盖治理,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二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利用水生态系统本生的生态功能含蓄水源;三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全面绿化,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长廊。在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工作重点是依法严格监督管理,落实“三权”,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实行“三同时”,按水保法律法规规定程序编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在限定的期限内完成控制性水土保持措施,遏制开发建设单位随意倾倒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 

  2.加大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3.开展基础研究 

  开展城市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积极探讨生态城市建设思路,正确认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城市水土保持治理中还要研究城市水环境容量、蓄水洼地的条件和布局、河流景观或人造水面、污水的处理回用方式、水体联接及流动、水生动植物与观赏设施等。 

  4.城市雨水资源化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通过城市雨水资源化,使市区降水直接或间接得以利用。一方面是直接利用,浇灌绿地、冲厕和洗车等;另一方面是间接利用,使之转化为地下水,通过以土壤为基础的净化,可达到生活用水标准。 

  5.加强植被建设 

  要从耗水量小、城市景观生态学、防风固沙三个角度进行植被建设设计,使植被建设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基于城市特点,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恢复城市水体,改善水质,使森林与各种级别的河流、沟渠、塘坝、水库等连为一体;建立以核心林地为森林生态基地,以贯通性主干森林廊道为生态连接,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四、水土保持的效益与评价 

  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一般将水保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对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还增加一项烂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以便为水保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以便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作物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展望。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经济既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城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是新世纪人类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城市水土流失具有爆发性、危害严重性、经济损失巨大性等特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使水土保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生态建设创造更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长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1995年12期 

  [2]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简析城市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
https://m.gc5.com/slgc/sllw/1035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