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防汛信息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热议的话题之一。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防汛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使防汛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的进行,提高防汛决策水平。
【关键字】防汛信息化;现状;问题;建议
一.防汛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客观上来讲,我国防汛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防汛终端建设和利用还未启动
我国的防汛系统软件建设还处于初期的摸索开发阶段,已开发的防汛系统软件数量少,软件系统稳定性缺乏。而投入到防汛实际应用中的系统软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大部分的功能只能满足查询信息资料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适时更新并对搜集的数据进行推演预测几乎难以在现有系统软件上实现,导致防汛指挥系统的信息滞后,影响决策者进行会商和研判,从而使得防汛指令不能及时下达,严重影响了防汛指挥工作的顺利开展。
1.2新型防汛器材还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目前防汛器材还停留在木杆、编织袋、铁线等传统的防汛物质储备,新型防汛器材,比如复合土工布、石笼网箱、大型机械等在河道管理和防汛指挥部门鲜有配备。
此外关于防汛信息化的实现目前主要依赖于手机通讯,无线网络传输等手段,这些现代化网络手段的使用在给防汛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重大隐患。这些信号、网络手段主要依赖于电力,通讯设施的完备,而汛期来临时,通常受害地区的道路,电力系统以及通讯设备会受到难以预料的损毁,从而导致数据传输中断。一旦这些情况出现,将会使水利设施出现“孤岛现象”,任何有赖于通讯基站和无线电通讯的设备就形同虚设,与外界失去联系,防汛指挥者无法了解受害地区的险情和灾害程度,难以适时做出决策,使得防汛工作难以开展。
1.3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
之前的防汛建设主要注重水利设施的兴修和单个信息系统的完备。然而防汛信息化是一个整体系统,需要气象部门,水文部门和防汛部门的合力才能实现。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差异性使得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资源很难在不同部门之间合理、有效、快速流通,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资源利用率,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防汛指挥工作有效开展。
1.4防汛信息化建设体制尚未形成
防汛信息化建设是运用先进的水利和信息技术对河流的治理开发与管理手段进行改造,从而提升防汛的科技含量与管理水平。这是一项涉及气象,水利,水文和电信多个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考虑,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体制来进行统一规划和保障。由于没有健全的体制,防汛信息化建设在体制上存在着多头领导,责权不一,缺乏统一规划,依然摆脱不了各个行业各自为政的低水平的开发和重复建设。另外,防汛信息网目前只有地市级城市和省级防汛办建立联系,缺乏县级城市与省级城市以及相邻城市间的沟通。
1.5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法律规范与监督
任何一个成熟的体制都是由一系列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体制的正常运转,目前我国的防汛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对防汛信息化建设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条例等进行规范。但是目前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防汛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以及建设过程中的法律监督。
二.防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设备落后、信息采集单一
水文监测和预报、通信联络相对薄弱,目前大部分水文检测仍然采用人工观测,无自动水位观测仪,雨量观测站只健在气象局,测得数据需要通过电话汇报;办公信息化设备缺乏,信息处理只能依靠工人测算;通信设备落后,汛期通信联络较多,通信设施易出故障,很难保证通信线路的畅通无阻。
此外,防汛建设信息化的实现应当是建立在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的综合应用上。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网络技术,其他技术应用的匮乏导致数据收集有限,对于数据的分析不能够更加客观直接地反映事实,影响了科学防汛决策。
2.2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的专业防汛队伍刚刚组建,情况不容乐观,另外由于思想还未完全转变以及资金的限制,没有对防汛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以前在防汛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信息技术的忽视,导致防汛队伍中水利专业人员居多,而信息化人才寥寥无几,人才结构不合理。对于水利工程测量、施工以及河流观测比较成熟,但是计算机的应用以及软件开发、图像与数据的处理等信息化专业方面知识欠缺,影响了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难以适应现代高度信息化的防汛指挥的需要。
同时,防汛信息化建设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难以从较高的科学管理角度进行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并制定有效措施来大力推动我国的防汛信息化向较为高端的方向发展。
2.3专项资金投入少
新时期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之前的防汛建设,重在防汛建设信息化的实现。涉及面广,投资大,信息化的实现几乎没有基础可依,需要从零开始,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数据库建设、计算机网络连接和信息采集等都需要大量并且持续性投资。然而防汛信息化建设目前并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信息化建设费用缺乏,运行维护经费极其短缺,已有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固有的水利设施由于年代久远,自动化程度较低,对于信息的搜集和运用远远不足,影响了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些都是由于资金的严重匮乏所致。
三.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健全防汛信息化建设体制,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针对防汛建设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多头领导,权责不一,缺乏统一规划问题,应进行统一规划,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并设立监管机构。具体来讲,应由政府牵头,组成由科研机构、水利、电信、气象、水文等各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规划设计机构,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和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地编制好信息化建设规划,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宏观考虑上下游的纵向关系,以及与系统外部相关行业的横向关系,科学配置资源从而保证防汛建设信息化有效实现。
3.2转变观念,全面整合资源,强化信息共享
防汛信息化是综合运用先进的水利和信息技术,对河流的治理开发和管理手段进行革新,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推动防汛现代化,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转变固有防汛观念。防汛建设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各个部门通力合作,要真正做到水文、气象方面的监控,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界定,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信息加工系统,加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各部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强化信息共享机制,确保防汛信息系统科学地运作。
3.3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防汛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完善防汛建设信息化投入机制,气象、水文、水利、电信等部门多方筹资,利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具体情况的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即信息化网络系统。在统一设计的基础上对防汛工程措施进行整改和重建,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3.4加强信息化技术人才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综合素质
防汛信息化系统工程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掌握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应制定人才需求研究和发展规划,加大与院校和科研单位,通信企业的联合力度,充实一批信息基础好,业务水平高的人才到防汛信息化队伍中来。此外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防汛信息化建设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06(4).
[2]方明.浅谈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措施【J】.中国水利,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