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宜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西北,地理坐标东经108°4′11"--109°2′44",北纬24°0′10"--24°5′25",行政区划分为16个乡镇,总面积3869km2。2008年总人口64万,耕地面积46万亩,粮食总产量270万吨。全市辖7镇9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204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2589个自然屯。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中山、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 10.20%。市境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 宜州市地处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河池、环江,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是广西工业基地柳州市的重要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河池地区中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的县级市。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广西首府南宁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河池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柳州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内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有火车站 11个。1999年,全市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目标。 ⑴气象水文 宜州市气候特点是夏天长,冬天短,四季不甚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多年平均气温在19.6℃至20.2℃之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0.1℃。全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mm至1500mm,但在季节分配上不均,多集中在5-8月,春、夏、秋、冬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29.3%、46.9%、15.5%、8.3%。全市1966年至1990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444.9毫米,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市域内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灾、洪灾,其次为大风、霜冻。 ⑵水系 宜州市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为龙江,主要支流有下枧河(临江河)及小环江(中州河)。全市共有大小河河295条,其中季节性溪流211条,总流域面积为16216km2,其中市境内流域面积3420.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洛寿河、五拱河、大安河、德桥河、四柳河、中和河、永长河、都良河等8条,河流多年平均流量393.8m3/s,年径流量1.239×1010m3,均为过境水量。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石炭酸盐岩溶地区,以岩溶水为主。全市地下河61条,地下水点96处,主要分布在三岔、屏南、刘三姐、石别、北山、北牙、龙头、德胜等乡镇,枯水期流量为13.81m3/s,折合年产水量4.35亿立方米。市境内的地下水一般埋深30米左右,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地下河在汛期常引起短期洪涝,干旱季节水位降得很低,较难利用;地下水水质多是碱性,水温偏低,难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