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昆明市地处滇池盆地北端,云贵高原中部,地势北高南低缓缓倾斜。盆地受南北断裂带地质构造的影响,山脉和湖泊呈南北向展布。城市三面靠山,南滨滇池,具有依山面水的良好自然环境。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昆明市规划院以创建生态城市为长远目标,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起点,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确定的框架,修编了《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规划构思
更新观念,开拓视野。近期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远期围绕创建生态城市的大目标,合理规划布局昆明城市绿地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为主要目标,为昆明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空间布局
为统筹解决城市规划区内绿地建设、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根据昆明城市用地发展条件及特点,规划从区域——滇池流域——主城三个层次,构架昆明城市的绿地系统。
1、昆明区域绿地系统总体格局
在昆明区域范围内,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昆明区域的地貌特点,结合城郊旅游业、农业的发展,在区域内建立以水源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各类大中型公园、农田、林地等为主的面状绿地;在主要河流、公路、铁路等沿线开辟带状绿地;完善城、镇、村内部的绿地系统,形成区域的点状绿地。将国土绿化与城市绿地系统紧密联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
2、滇池流域绿地系统总体格局
规划将整个流域范围划分为风景绝对保护区、风景协调区、城镇建设区、水源涵养区。风景绝对保护区以滇池水面为中心,沿岸形成滩涂绿化、湿地灌木、防护林带相结合的以自然绿化为主的环湖绿化带;风景协调区是城镇建设区与绝对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对其中人工建设活动加以严格限制,形成高绿地率的区域;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规模,加强区内的绿化系统建设,保证该区的绿地率在30%以上;水源涵养区内实行封山育林,恢复山林植被,严格限制工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流域内丘陵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65%,平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
3、昆明主城绿地系统总体格局
从昆明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自然风貌特色,塑造主城外围的绿色生态空间,同时以水道、绿道组成的绿色廊道为纽带,与主城区的公园、游园、专用绿地等绿地斑块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主城区“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的格局,从而有效避免主城“摊大饼”式无序蔓延,为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依据。
生态基质:形成“依山傍水,一圈四楔”的良好生态背景。
绿色廊道系统:形成“一轴两环,四篱五线”的绿色网络。
绿地斑块系统:由城郊八片风景公园,9个市级公园,16个区级公园及若干居住区级公园、街头绿地广场、小游园、专用绿地共同构成“八片九园、珠落玉盘”的格局。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四、创新与特色
突破了常规的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即:通过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元素形状的设计,维护各种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使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并能最大限度满足人类居住、休憩和娱乐的需要)。从昆明宏观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自然特征,塑造主城外围绿色生态空间,建构主城“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色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和格局,为建设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提供生态依据。在此基础上做了两套近期建设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安排项目,估算资金。并制定出实施项目的具体措施,使规划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五、实施效果
根据《昆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现已建成的项目有“盘龙江北段滨河绿化、西园路(丹霞路口——昆畹路)、青年路(金碧路口——东风路)、穿云路的道路绿化”,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真庆文化广场”。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城市滨河绿化、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的建设,使城市绿化景观有了一定改善。同时实施中注重城市绿化品质的提高,通过大树进城,增加了城区绿量的丰厚度。已取得一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