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对国内小区规划在整体设计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现有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现状,针对“由小到大”体系化设计方式的先天性不足,阐述了小区规划结构设计方法的操作要点,以期探索一种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设计方法。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居住小区的人性化设计、构建有序的空间、组织便捷的交通及创建文明环境等方面就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易于交往的生活场所。
关键词:小区规划;方案;设计方法
一、现有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现状
1.1 现有设计理论的缺陷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共同目标小区规划模式的消极性显现,科技发展使工作与生活空间能够实现重新融合,城市空间需要新的组织方式,经济体制的转轨,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面临危机,城市发展演变垦现更多的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方法亟待创新。小区规划模式的树形结构的组织方式本身固有的封闭性、自足性和确定性等性质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快速变化趋势相背离。城市规划需要新的规划方法,来适应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形势。
1.2 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近一个时期以来,受利益驱使,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不断涌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小区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大小的楼盘拔地而起。由于未预先进行市场调研和建筑策划,无序开发建设产生了很多“问题小区”。在金融经济危机冲击的这种状况下,研究探索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符合市场开发运作模式的小区规划设计方法非常重要。同 时,可以极大提高小区的质量,减少“问题”小区。当前的小区规划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规划设计定位不明、配建设施标准不能满足居者的合理使用。其次,旧区改造标准降低形成新棚户区。由于一些开发商急功近利,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再次,规划设计的手法简单、体现不出现代文明的成果。再次,规划设计缺乏生活居住的理念和应有的文化品位。最后,缺乏充分的前期调研论证,建设周期短,建设质量粗糙,降低整体小区居住质量等。
1.3交通问题
十多年前,城市居民乘出租车都是难得的情况,小区内几乎没有机动车辆。随着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小汽车进入居住小区,而且小车的数量将会快速增长。其直接带来的是行车和停车问题,并由此影响到小区的安全、安静和环境问题。
1.4建筑形态
装饰主义泛滥,使得当今建筑缺乏本质的建筑语言、内在的空间艺术个性。做一点罗马立柱,做一个三段式腰线,雕花铸铁栏杆,就可美其名曰为:“欧陆风情”。包括“新古典主义”在内,真正的希腊古典精神是反装饰的,至少是反对以装饰哗众取宠,而是更强调一种比例的和谐,人物共生,神性与人性的协调。过度的包豪斯主义一种过分的国际化、标准化建筑的盛行,使大量建筑呈现出呆板、单调、无艺术性、无地方特色的表征。过分强调国际化抹杀了建筑艺术的可能,美学的可能,使许多建筑沦为机械的居住笼子。
1.5居住环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居住心理,在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中,最大的需求还是人的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社会交往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这些需求是一个文明社会、新型居住小区必不可少的人类活动。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而离开人的社会交往,城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住宅区有必要设置供居民交往,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使住宅找到与城市环境的共存关系。
二、住宅小区规划措施
2.1人性化
人性化的原则是要为以人为主体的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这就要求配套和完善各种各类设施、方便利民,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种个人与社会的活动。因此,适应与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多方面的人性化规划成为了设计小区住宅规划的基本要求。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由此而伴生的艺术审美需求。唯其如此,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以人为根本、为人而设计、为人去规划的设计理念。
2.2构筑有序的空间
住宅小区内根据居民的室外活动内容和室外空间安全防卫的要求,按照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组织由外向内、由动到静、由公共性质向私密性质渐进、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由此把室外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四种。在构筑空间序列时要突出功能性、观赏性、经济性及生态性的特点。住宅小区级公共空间为开敞的多形态空间,也是多数人群的集聚场所、邻里交往的场所,在设汁时应注意动静态结合,配以不同个性的小品及铺装等,但应避免尺度过大,过分追求气势的做法。组团级的半公共空间为半开敞、半围合的空间,主要提供户外健身、休闲与交往等活动。组团往往由若干个院落组成,院落属于半私密性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较为封闭围合,能很好地体现传统的重视邻里交往的住宅特点,具有领域感和归属感,并且提高门外场地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扩大住户的活动范围。住宅内的空间是家庭成员的私密空间,家人可凭借这个空间进行休闲、健身与交往等活动。
2.3组织便捷的交通
从机动交通进入到住宅区的第一天起,交通安全以及噪音尾气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其负面影响,在住宅区交通流线的设计中,往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各种人车分流的手段,对住宅小区内的交通进行严格分级。这样的做法虽然减少了对步行者的伤害风险,但是居民丧失了交流往来最适宜的道路交通空间,只能被动地集中在公共活动空间和步行空间中。同时也造成了交通空间使用的单一化,也增加了道路交通面积。
解决停放车辆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
(1)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既方便又要安全。
(2)场地的制约条件,主要从节地、防干扰、经济适用等方面考虑。
规划设计的难点就是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设计中根据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地面、地下和室内等不同的方式合理停车。地面停车场既方便管理.而且建设费用又比较低,在现今仍多有应用,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这种方式用地较大,不宜过多采用;路旁就近停车最为方便,但不利于交通安全和管理,同时占地较多,污染环境,所以这种方式可作为临时紧急停车或其他停车方式的补充。地下停车库、半地下停车库可以与地面建筑或体育场地、集中公共绿地、人防建筑结合,做到功能多样化,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但地下车库上面必须采取隔音、隔气和防火、防爆的措施。高层建筑下的车库可以与楼内的电梯相通,实现最短路线的“门对门”的立体分流。住宅底层停车相对于其他方式不占用公共空间,但其容量小,一般适用于高档别墅区或小汽车拥有率低于0.3的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小区停车场的设计应结合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兼顾近期和远期,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2l世纪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是以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为指导,从时代、社会与自然中寻找规划设计方向的创新之作。作为规划设计者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不只是抄一些表面的手法,玩弄一些不切实际的概念。
参考文献:
[2]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王其钧.城市规划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