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门西兴隆街两侧,经过恢复式修建的16个院落目前完工,呈现出古韵新颜。这些院落由朱小地等7位设计师领衔设计。未来,这片区域将通过招商引入多元业态,打造集品牌消费、主题餐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活街区。 前门西兴隆街整修一新,街区恢复传统风貌。 记者 邓伟摄 西兴隆街197号二进院内景。记者 邓伟摄 昨天上午,秋意浓重,记者来到西兴隆街西段,两侧高高的槐树黄绿交织,掩映着成排的院落。与周边的四合院群落相似,这些院落以传统的青砖灰瓦、棕色门窗为主色调,但新添了落地玻璃等现代建筑元素,新旧交融,呈现出“复古中见时尚”的独特气质。 这16个院落是西兴隆街恢复性修建试点项目的最新成果。该项目是前门东区保护与复兴规划及城市设计的深度实践,西起前门东路,东至草厂三条,总占地约1.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8771平方米,地下约5807平方米。 回溯至2006年,因道路拓宽工程,西兴隆街两侧形成零散地块。2019年起,结合西兴隆街的商业历史,东城区区属国企天街集团对这里进行恢复性修建。修建采用集群式设计模式,特邀朱小地、边兰春、张杰、吕舟、赖军、孟岩、吴晨7位深耕老城保护与更新领域的建筑师以及照明专家詹庆旋,从历史、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出发点,对西兴隆街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对南北两侧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以专业力量助力老街区传承文脉、焕发新生。 踏入部分院落,记者发现每个院落格局各不相同,可见设计的匠心。穿过沿街倒座房,踏入西兴隆街197号的二进院,一个规整的四合院映入眼帘。正房坐落在一米高的基石之上,东西厢房相对而立,院中一株国槐,树冠如一把大伞。对比老照片,发现院落修建整体延续了原始的院落、房屋格局,修旧如旧。部分细节也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基础上恢复原有风貌、保持“老劲”。例如通往正房的石台阶,在排除安全隐患后原样保留;倒座房沿街立面,去除破旧的白瓷砖,恢复青砖素面。 出197号往西走,西兴隆街219、221、223号新旧交融的特色则更加明显。沿街房屋屋顶采用合瓦与清水脊,再现传统坡屋面的古韵。而房屋格局则延续原始连排的基底,邻街一侧是大落地玻璃,展现出现代简约的风尚。 院落之外,街区环境也上了台阶。西兴隆街市政环境道路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西起前门东路、东至新革路,全长约740米,内容包括市政工程、景观提升、沿街现状建筑立面整饰修理。目前建筑与市政施工均已完工。 未来,西兴隆街开街营业后,将积极引入新业态、新品牌与新消费群体,与原有社区有机融合,与前门大街商业区联动,实现城市更新由开发建设向可持续运营转变,构建高品质生活商业街区。 新院落新硕果 以“古都韵·人民悦·万象新”为主题的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城市更新主题日系列活动,昨天在焕发新生的前门西兴隆街正式启动。当天,已完成恢复性修建的部分院落内,集中展示东城城市更新中的丰硕成果与未来规划,吸引与会者参观。 活动上,东城区一批荣获本年度北京城市更新荣誉的项目受到表彰。朝阜路及朝阳门南北小街整治提升、景山三眼井启动区胡同院落及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荣获“最佳实践”称号;前门草场居住体验院落(文华东方酒店)、重构·潮东里非标文旅综合体获评“优秀案例”。此外,百姓身边的生态会客厅—南馆公园改造提升、东四街道仓南12号院社区微花园等一批深入社区的民生项目,入围公众投票环节。 在作为展陈空间的西兴隆街院落群中,各家企业带来生动实践展示:首开集团以其“最佳实践”案例——景山三眼井片区与首开首院文化金融产业园为范本,诠释更新理念;建工集团则通过西总布街区更新项目,展现更新模式的跨越;天街集团重点呈现前门草厂居住体验院落、西兴隆街恢复性修建等项目的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