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矿区地层 煤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永宁镇组(T1yn)及零星分布的第四系(Q)。龙潭组按其岩性及含煤特征有可分为上、中、下三段(P3l3、P3l2、P3l1)。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中统茅口组(P2m):浅灰、深灰色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燧石灰岩。未见底。厚>50m。 2.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灰绿色、暗绿色、杏仁状、气孔状、致密块状玄武岩厚30m-80m。 3.上统龙潭组(P3l):深灰、灰黑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少量灰岩及煤层组成。按岩性组合特征分三段: a.第一段(P3l1):灰、褐灰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局部夹深灰色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煤1-4层。厚55m-85m。 b、第二段(P3l2):灰、黄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夹深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粘土质粉砂岩、细砂岩。含煤2-6层。厚60m-70m。 c、第三段(P3l3):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砂岩、粘土岩。含煤。顶部M18煤层是良好地层划分标志。厚60m-93m。 4.上统长兴组(P3c):灰至灰黄色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5-10层煤。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厚65m-96m。 5.下统飞仙关组(T1f) a、第一段(T1f1):灰绿、蓝灰色(风化呈褐黄)中厚层、厚层状含钙质粘土质粉砂岩与粉砂岩粘土岩。厚50m-100m。 b、第二段(T1f2):绿灰、灰紫色薄至中厚层、厚层状粘土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厚370m-450m。 6.下统永宁镇组(T1yn):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夹泥灰岩及钙质泥页岩。与上覆中三叠统关岭组(T2g)呈假整合接触。厚>200m。 7.第四系(Q):由坡积、残积粘土、亚粘土、砾石等组成,分布于沟谷、坡地等低洼地带,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一般厚0-15m,区内仅有沟谷、坡地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