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2、场地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隧道区位处岩溶峰丛洼地区,所设计隧道跨越山峰,进出隧道口为岩溶洼地。 2.2、地层岩性 测区地层为泥盆系下统黄猄山组(D1hj)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石局部出露,中等-微风化。上覆第四系冲积,洪积粘性土。 2.3、水文地质特征 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属岩溶裂隙水。隧道区山高坡陡,集水面积小,降水沿坡面排泄流畅,不利于地表水流渗入和汇集,故属地下水量贫乏区,对隧道工程施工影响不大。 2.4、不良地质现象 测区浅部除岩石岩溶较发育外,未发现有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3、资料解释与勘察成果分析 3.1、测线布置及数据资料曲线图 测线布置依据设计路线要求进行,沿进、出口隧道轴线各布置了一条纵测线,两条测线总长240m。进口段桩号为K4+680——K4+800,长120m;出口段桩号为K4+950——K5+070,长120m。进行高密度电阻率和地震折射波法测量。测线布置详见附图1,对野外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正反演分析后,结合地质测绘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各剖面推断地质断面图(详见附图),野外数据资料曲线图,详见附图。 3.2、资料解释 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数据解释了沿隧道轴线岩溶发育情况。一般将基岩中的低阻异常解释为岩溶异常。 通过地震折射波法速度分析,计算不同深度弹性波速以及覆盖层(含强风化层)厚度,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064-98)按弹性波划分隧道围岩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各类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值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