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自然地理 2.1气象、水文 隧道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5~18.0℃,最冷月(一月)年平均气温7℃左右,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7.5℃,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约为20.5℃,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117.8mm,年平均最大降水量1464.5mm,年平均最小降水量664.2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7%,该季节暴雨发生频率在56%以上。项目所在区瞬间风速≥17米/秒,1、10~12月出现大风的概率小,春秋季多为寒潮大风,风向偏北,风力大,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广,夏季多为雷雨大风,这种雷雨引起的局部大风,常伴有冰雹,一般出现在下午和晚上,影响范围小,持续时间短,风力大。 隧道区属于沱江水系,隧道穿越分水岭南北两侧隧道轴线右侧约1Km分别分布有东风水库与胜利水库。 2.2地形、地貌 隧道区位为构造剥蚀的深切丘陵地貌,隧道轴线通过地段的地面高程K线338.8~529.6m,相对高差约190m,E2线305~484m,相对高差约180m。地形呈“箱状”,两侧横坡陡,山顶呈坪状,山坡呈直坡或凹坡,坡角在30~45°左右。冲沟发育,沟谷多为“V”形,隧道区主要沟谷基本呈北西~南东向,次级沟谷及两侧基本向南北方向延伸,组成众多的羽状沟谷水系。山体起伏较大,沟谷宽度不等,一般沟谷下游可达50-100米,上游较为窄小,山体基岩出露,山坡植被发育。 3.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层 隧道范围内涉及的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下统珍珠冲组与三叠系须家河组。 3.1.1第四系(Q) 隧道区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层,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为棕黄、棕红色的含砾粉质黏土,顶部富含植物根茎,缓坡上含粉砂质泥岩碎石,厚度0~4m。 3.1.2侏罗系(J) (1)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 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色质纯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质纯、致密坚硬石英细砂岩及泥灰岩或介壳灰岩。中上部灰岩(大安寨灰岩)夹层较多,岩相、厚度不稳定且多含泥质。下部灰岩(东岳庙灰岩)质纯厚5~20m,总厚402米。 (2)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 分布于梯子崖背斜西翼天洋坪断层上盘,岩性为紫红、黄绿色泥岩夹1~4层灰白色粉至细粒石英砂岩。厚度71.6~135m。 3.1.3三叠系(T) 隧道区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为梯子崖背斜核部及隧道洞身主要地层,分布于隧道洞身及进出口段,为一套沼泽相含煤砂页岩沉积岩,岩性为灰黄、灰白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及灰、灰黑色页岩夹煤层。总厚514~617m。 3.2地质构造 3.2.1区域地质构造 隧道区在区域地质构造上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川东褶带,主要由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及走向逆断层等压性、压扭性结构面组成。另有由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节理或断层等组成的张性、扭性、扭压性配套成分。 3.2.2隧道区主要地质构造 隧道区主要地质构造为梯子崖背斜,K线隧道轴线穿越背斜核部,E2线位于背斜西翼。背斜西翼发育有天洋坪断层与大垇场断层等两条断层与隧道轴线相交。 (1)梯子崖背斜 为一狭长不对称梳状或箱状背斜,背斜轴向北25°东,核部及东翼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西翼地层为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与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两翼倾角20~30°,南东翼稍陡、局部倾角可达60°,西翼被断层破坏。K线隧道轴线于K215+450穿越背斜轴部,隧道轴线与背斜轴线55~65°大角度相交。E2线位于背斜西翼,隧道轴线未穿越背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