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 (一)、桩基简介 基础设计采用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桩径为800mm、1200mm共计691根,强度为C20,持力层定为含砾粘土,桩端阻力特征值为qpa=2800KPa。桩钢筋保护层厚度为100mm,桩纵筋采用焊接接头。 (二)、工程地质简介 根据勘察报告书,本工程地质情况分布为: 场 地地形平坦,第1层填土土层强度较低,含水量较高,此层不宜作为地基持力层;第2、3层淤泥、淤泥质土,含水量较高,低强度,高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灵敏 度,低渗透性,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第4层为粉质粘土,此层因承载力较低,不能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不宜作为基础持力层;第5层为含砾粘土,土层强度较 高,可作为该工程的桩基础的桩尖持力层;第6层为强风化砂岩,属第三系粉砂岩风化残积物,土层强度较高,属低压缩性土,可作为该工程的天然地基;第7层为 砂岩,属中等风化,强度较高,是各种高层建筑物的良好地基,可使用于桩基础;此层以下无软卧层,无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二、主要施工方法 (一)、施工测量   由于该工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考虑到地下水的影响可能会使周围地表发生位移或沉降,因此必须对周围道路及原有建筑进行沉降及位移观测。该工程拟投入的仪器主要有ET-02/05经纬仪和自动安平水准仪等。 1、场地整理前应根据县规划局测绘队提供的黄海高程点,在拟建建筑物四周布设四个水准点,作为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依据。四个水准点闭合差应小于±12√H 。场地整理及土方开挖时应保护好水准点。 2、开挖前应在周围已建建筑物和道路构筑物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和竖向垂直控制点,作为观测原建筑和构筑物在挖孔桩降水过程中是否有下沉或倾斜的依据。开挖前记录一次标高,开挖至4-5米深时再观测第二次,以后每二天观测一次。 3、 开挖前应根据测绘队提供的单体放样作为轴线控制和放样的依据。用经纬仪测出各控制线及轴线,用钢卷尺丈量各桩心位置,为了便于轴线、桩中心和垂直度复核, 于各桩四周定四根木桩控制轴线位置,书面报请监理复核,认定签字后开始护壁第一模施工,第一模施工时红砖护壁应高出自然地面150mm。护壁第一节后,将 各轴线及控制标高引至护壁上口用竹片钉出标准轴线或桩中心线,并用红油漆做上标记,便于桩标高及中心的控制。 (二)、人工挖孔桩成孔施工 1、桩基施工方法   1)、由于人工挖孔砼灌注桩设计承载力较大,应确保成桩的质量,对于桩距较密的桩,在本施工方案中已考虑较安全的施工方案;保证桩基在成孔施工中能安全成孔,达到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 2)、通过对临近工程桩基础施工的了解,在人工挖孔砼灌注桩成孔时易发生涌泥及流砂等现象,施工时初步采用孔桩互降法进行有效降水的施工方案。   3)、相邻桩距较密桩(中心距S≤3.0D)时,应采用跳挖成孔施工,保证密桩每间隔一天进尺一模的要求,使其减少对相邻桩影响,积水应用潜水泵及时排出,以减少对相邻桩的侧压力,确保密桩能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成孔。 4)、每天施工前,应安排下井人员对已做护壁进行检查,在无异常样情况下,才能进下模成孔的开挖。 2、 工程桩开挖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工程桩开挖施工顺序为:土方开挖(或抽水)→清孔壁、校核垂直度和桩径→红砖护壁→下挖。 1)、 采用短把的镐、锹等简易工具进行人工挖土,遇到比较硬的岩层时,可用风镐或人工凿除施工。垂直运土,用人工进行垂直运土;轴线经复核无误后开始第一节开 挖,每进尺1米做红砖护壁一次,即以1米为一个施工段;当桩孔深度超过10米时用鼓风机和输风管向桩孔中送入新鲜空气,提土桶或吊笼上下保证联系通畅。 2)、成孔开挖以二人为一个小组配合,每小组一天安排2~3根桩进行流水作业,保证每根桩每天进尺一至两模,施工时共成立30个小组交叉施工。 3)、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影响,可在桩孔内临时挖集水坑,用高扬程潜水泵,边抽水边开挖。 4)、开挖过程中遇到孤石或其它障碍物时,采用人工及空压机和风镐配合施工。 5)、成孔过程中,地面派专人修通排水沟,及时排掉桩孔内抽出的水,从桩孔内挖出的废土或石碴由专人负责及时运出场外。 6)、 桩位、垂直度、直径校核:基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经常复测。第一节护壁成孔后,由现场 技术人员在护壁周围用竹片定出桩位中心线,桩位轴线用正交的十字线控制,作为往下施工模板对中和桩位垂直度偏差控制的依据,直径检查用尺杆找圆周的办法进 行。 检查分土方开挖、红砖护壁二次进行,必须每段检查,发现偏差,随时纠正,保证位置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