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基土钎探工艺标准(103-1996)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础、坑(槽)底基土质量钎探检查。 施工准备     2.1  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  砂:一般中砂。     2.1.2  主要机具:     2.1.2.1  人工打钎:一般钢钎,用直径φ22~25mm的钢筋制成,钎头呈60°尖锥形状,钎长1.8~2.0m;8~10磅大锤。     2.2.2.2  机械打钎:轻便触探器(北京地区规定必用)。     2.2.2.3  其他:麻绳或铅丝、梯子(凳子)、手推车、撬棍(拔钢钎用)和钢卷尺等。     2.2  作业条件:     2.2.1  基土已挖至基坑(槽)底设计标高,表面应平整,轴线及坑(槽)宽、长均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2.2  根据设计图纸绘制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如设计无特殊规定时,可按表l-6执行。     2.2.3  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并要合理地安排钎探顺序,防止错打或漏打。     2.2.4  钎杆上预先划好30cm横线。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放钎点线 → 就位打钎 拔钎 灌砂 ↓ ↓ 记录锤击数 检查孔深     3.2  按钎探孔位置平面布置图放线;孔位钉上小木桩或洒上白灰点。     3.3  就位打钎     3.3.1  人工打钎:将钎尖对准孔位,一人扶正钢钎,一人站在操作凳子上,用大锤打钢钎的顶端;锤举高度一般为50~70crn,将钎垂直打入土层中。     3.3.2  机械打钎:将触探杆尖对准孔位,再把穿心锤会在钎杆上,扶正钎杆,拉起穿心锤,使其自由下落,锤距为50cm,把触探杆垂直打入土层中。     3.4  记录锤击数。钎杆每打入土层30cm时,记录一吹锤击数。钎探深度如设计无规定时,一般按表l-6执行。     3.5  拔钎:用麻绳或铅丝将钎杆绑好,留出活套,套内插入撬棍或铁管,利用杠杆原理,将钎拔出。每拔出一段将绳套往下移一段,依此类推,直至完全拔出为止。     3.6  移位:将钎杆或触探器搬到下一孔位,以便继续打钎。     3.7  灌砂:打完的钎孔,经过质量检查人员和有关工长检查孔深与记录无误后,即可进行灌砂。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可用木棍或钢筋棒捣实一次。灌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孔打完或几孔打完后及时灌砂;另一种是每天打完后,统一灌砂一次。                                 钎探孔排列方式                       表1-6 槽宽 (cm) 间距 (m) 深度 (m)   小于80      中心一排     1.5     1.5     80~200      两排错开     1.5     1.5     大于200      梅花型     1.5     2.0     柱基      梅花型     1.5~2.0    1.5,并 不浅于 短边      3.8  整理记录:按钎孔顺序编号,将锤击数填入统一表格内。字迹要清楚,再经过打钎人员和技术员签字后归档。     3.9  冬、雨期施工:     3.9.1  基土受雨后,不得进行钎探。     3.9.2  基土在冬季钎探时,每打几孔后及时掀盖保温材料一次,不得大面积掀盖,以免基土受冻。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钎探深度必须符合要求,锤击数记录准确,不得作假。     4.2  基本项目     4.2.1  钎位基本准确,探孔不得遗漏。     4.2.2  钎孔灌砂应密实。 成品保护     5.1  钎探完成后,应作好标记,保护好钎孔,未经质量检查人员和有关工长复验,不得堵塞或灌砂。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  遇钢钎打不下去时,应请示有关工长或技术员:取消钎孔或移位打钎。不得不打,任意填写锤数。     6.2  记录和平面布置图的探孔位置填错:     6.2.1  将钎孔平面布置图上的钎孔与记录表上的钎孔先行对照,有无错误。发现错误及时修改或补打。     6.2.2  在记录表上用色铅笔或符号将不同的钎孔(锤击数的大小)分开。     6.2.3  在钎孔平面布置图上,注明过硬或过软的孔号的位置,把枯井或坟墓等尺寸画上,以便设计勘察人员或有关部门验槽时分析处理。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