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实习报告
  3. 内容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5p

  • 资料大小:86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06-26 11:44
  • 发布作者:摸一把猫毛~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gc5.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第一部分地层及构造层划分 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 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 五、侏罗纪地层:缺失。 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二部分构造分析 一、褶皱: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层: 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5p
https://m.gc5.com/ytgc/sxbg/1067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