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一、前言 

  由于我国地质差异很大,天然地基已无法满足高层建筑发展的需要,现在很多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钻孔灌注桩,下面我就对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方法。 

  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特点 

  钻孔灌注桩依据地质条件不同,分为干作业成孔和泥浆护壁(湿作业)成孔两类。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无挤土、无振动、噪声小,对邻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危害较小。适用于无地下水的一般黏性土层、砂土及人工填土地基。 

  三、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原因及预防 

  (一)断桩 

  1.主要原因 

  (1)导管操作不当。初灌未封底,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没有埋住导管,从而导致断桩;灌注混凝土中提升导管失误,将导管拔出了孔内混凝土面,重新插入续灌往往不能有效地将浮浆上返,形成分界面使桩身分段,易形成断桩;导管埋深不适当,导管埋深过大,混凝土的出口压力不够,甚至引起出料困难,施工速度缓慢,使得灌注过程导管内的混凝土无法正常返浆,时间过长管口下部混凝土出现初凝而断桩。 

  (2)混凝土浇筑时间过长,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聚积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浇筑困难而堵管。 

  (3)在流砂、砂砾、高液限土层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发生大量坍孔,护筒内水位忽然上升而随即骤降冒出气泡,坍落物可能会使混凝土中断形成断桩。 

  (4)因机械故障或停电等原因造成混凝土供应中断,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使导管中已灌注的混凝土凝固,无法继续灌注而形成断桩。 

  2.防治措施 

  (1)做好导管操作。①控制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及大小而定,最高不大于0.5m。②避免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③控制导管深度,导管插人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筑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要适当加大导管的埋置深度,将其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样能有效避免因导管埋人太浅或者导管拔漏而造成的断桩事故,导管也不能埋置太探,否则可能会引起钢筋笼上浮,或因混凝土出管上泛阻力太大,上部混凝土长时间不动,坍落度损失而造成灌注不畅或其他质量问题。导管埋人混凝土面的深度以2~4m为宜。 

  (2)快速连续浇筑混凝土,在灌注混凝土的施工中,确保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每盘混凝土时间间隔应不大于0.5h,若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每隔10min在小范围内上下活动导管2~3次,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如果因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时,混凝土浇捣时应加缓凝剂来延缓混凝土凝固。 

  (3)施工前要充分了解勘察和钻孔资料,掌握工程地质条件,科学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确保棍凝土灌注质量。对因流砂等不良地质现象导致的孔壁严重坍塌,采取增大泥浆相对密度等措施来避免这类事故。 

  (二)斜桩 

  1.主要原因 

  (1)钻机底座安置水平程度不够或工作时地面产生不均匀沉陷,钻机倾斜。 

  (2)不良地质情况,钻孔中遇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钻杆偏向一侧。在有倾斜度的软硬地层交界处或岩面倾斜处钻进,钻头因受到的阻力不均匀,而产生偏移使桩孔倾斜。钻孔工程中发生孔壁坍塌,钻头偏向一方。钻孔中地基出现单侧沉降、地层中侧向土质不同、钻进中遇到坚硬地质等。 

  (3)操作不当,现在许多钻机采用快插接头钻杆且钻头结构简单、重量轻、无导向结构。在实际工程施工时,操作者为了加快钻进的速度,往往将钻杆重量全部加到钻头上,以增加钻进的钻压,易形成斜孔。 

  2.防治措施 

  (1)防止钻机倾斜,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处于水平并平稳,保证在钻进时不产生位移和沉降。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竖钱上,并应经常检查校正。 

  (2)采取特殊工艺。钻孔中遇有较大的孤石、探头石,或发生坍孔钻头摆动偏向一侧时,冲击钻成孔的应回填片石、卵石冲平后再钻进,回转钻成孔的则在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钻孔正直。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低速钻进。发现钻孔偏斜时,应采用回填材料回填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穿过倾斜岩层过程中,应采用自重较大的复合式牙轮钻、冲击钻,以慢速钻孔。因孔内横向地层软硬不均匀而产生的斜孔,这种情况调整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尝试使用在斜孔位置加注混凝土的方法,用混凝土填充软弱部位,硬化后使其能均匀下钻。 

  (3)规范操作,控制钻进速度,避免将钻杆重量全部加到钻头上 

  (三)缩径 

  1.主要原因 

  (1)由于此类土层含水高、塑性大,钻进成孔时,土层在应力释放过程中,缓慢发生变形,导致孔径变小而造成缩径现象。在砂层或富水层中灌注时停钻时间太长,孔内泥浆在自重作用下失水,水向砂层渗透,泥浆附着于孔壁,越积越厚而加厚了泥壁,减小了孔径。 

  (2)钻头质量不佳,钻头严重磨损亦能导致缩径。 

  2.防治措施 

  (1)增大泥浆相对密度,在含水高、塑性大的软土中要在施工前精心安排,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加快成孔的速度,以减少孔壁变形的时间。钻孔完成后,经检查无缩径质量问题,应立即安装钢筋笼,并快速浇筑混凝土,缩短灌注的时间差。 

  (2)保证钻头质量,钻孔前检查钻头质量,钻头磨损严重或硬度达不到要求应进行更换。 

  (四)扩径 

  1.主要原因 

  (1)泥浆达不到要求,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不能使孔壁形成坚实泥皮,护壁效果不好;泥浆相对密度低,形成的泥皮强度低,泥皮无法稳定孔壁。泥浆相对密度不足使孔内液面正压力不足,孔壁坍塌。   (2)钻孔速度过快,在松软砂层或其他不良土质情况下,由于钻孔进尺太快,引起坍孔。 

  (3)护筒埋设不合理,护筒埋深不够,护筒下端孔口漏水形成坍塌,有时还会引起孔口附近地面下沉,扩展成较大坍孔。此外,护筒外周回填土和接缝不密实,漏水、漏浆,以致于孔内液面高度不够或孔内出现承压水,减低孔壁的静水压力,容易造成坍孔。 

  (4)清孔后停顿时间过久、吊入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或者导管倾斜碰撞孔壁等都容易导致坍孔。另外,钻孔时钻头摆动幅度太大容易造成坍孔,尤其在长桩情况下由于钻管刚度不够易发生。 

  (5)不稳定地层,不稳定地层主要指地层中存在较厚杂填土或过厚的砂层。 

  2.防治措施 

  (1)及时调整泥浆参数,孔壁塌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发生孔壁塌陷时,首先要保持孔内水位,并适当加大泥浆密度以稳孔护壁。值得注意的是泥浆相对密度高固然起到护壁的作用,同时会引起钻孔壁泥皮厚度增大,形成桩体与侧壁土之间的“润滑层”,使得混凝土与土体间的侧向摩擦力大大降低,因此泥浆密度一定要适宜,一般钻进过程中,泥浆的密度宜控制在1.1×1031.25×103kg/m3之间。如果孔壁塌陷严重,应立即回填黏土,待孔壁稳定后再重新钻进。使用冲击钻机成孔时,并应及时排出钻渣,添加熟土造浆。掏渣后应及时补充水,钻孔通过砂砾等强透水层,要避免孔内水梳失,使孔内水头高度不致过低。 

  (2)合理选择钻进参数,钻进过程中要根据地质情况控制好钻进速度,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采用低速度,使用较大密度、黏度、胶体率的泥浆,并应经常捞取渣样判断土质变化,及时调整钻进速度。用冲击钻机成孔时,遇到坚硬石质时应适当加大冲程,可以填人片石或卵石,反复冲击,以增强护壁。坍孔不严重时,可回填砂和黏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采取措施后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应使用砂和黏土混合物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 

  (3)作好护筒埋设,护筒周围用黏土填封密实,控制护筒内水位,不宜使护筒内水位过低。发生钻孔漏浆、护筒内水头不能保持或孔口坍塌,可立即拆除护筒,将护筒周围回填夯实,加长护筒并重新埋设后再钻进。 

  (4)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各道工序保证高质量,这是防止桩孔坍塌的重要措施。严格掌握成孔和灌注的时间差,清孔后应抓紧时间浇灌混凝土、防止软土地层释放应力,保证在地层发生蠕变前完成灌注混凝土。吊入钢筋骨架时避免碰撞孔壁,防止导管倾斜碰撞孔壁,钻孔时钻头不能摆动。 

  (5)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良地层的影响,当杂填土比较薄时,可以将其直接挖除,用钢护筒进行护壁。砂层塌孔的主要原因是泥浆水头压力过小,当泥浆水头压力大于地下水头压力2m水柱,即可保持孔壁稳定。当泥浆水头压力差过小时,通过提高孔口高度等措施,提高泥浆的水头压力,保持孔壁稳定,也可以选用优质泥浆的方法来解决。 

  (五)沉渣过厚 

  1.主要原因 

  (1)清孔不到位,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清渣不彻底。若清孔后等待灌注时间长,因泥浆比重大、沉淀较快,容易形成沉渣。 

  (2)初灌量不足,混凝土下落时的重力动势能使其冲出导管后“挟持”沉渣向上返流,这一过程要求有足够的初灌量以便棍凝土具有较大动势能沉渣返流,初灌量不足便不能使沉渣返流。 

  2.防治措施 

  (1)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以下清孔方法。①抽渣法——用抽渣筒掏孔底沉渣时应边抽边加水,保持一定的水头高度。抽渣后,用一根水管插到孔底注水,使水流从孔口溢出。在溢水过程中,孔内的泥浆密度逐渐降低,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后停止。此法适用于冲抓、冲击成孔的各类土质的摩擦桩。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清孔完成后立即灌注水下混凝土。②吸泥法——清孔用吸泥机或简易吸泥机进行,清孔时由风管将高压空气输进排泥管,使泥浆形成密度较小的泥浆空气混合物,在水柱压力下将泥浆和孔底沉渣排出,同时向孔内注水,保持孔内水位不变,直至喷出的泥浆指标符合规定时为止,此法适用于不易坍塌的端承桩和摩擦桩清孔。③换浆法——正循环旋转钻孔在终孔后,停止进尺,保持泥浆正常循环,以中速压人符合规定标准的泥浆,把孔内密度大的泥浆换出,使含砂率逐步减少,最后换成纯净的稠泥浆,这种泥浆短时间不会沉淀,使孔底沉渣在允许的范围内。 

  (2)初灌量必须要充足,初灌量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多,便于混凝土夹持桩底沉渣上返。 

  (六)离析 

  1.主要原因 

  (1)混凝土配比不当,流动性等指标不合灌注要求,会出现混凝土中骨料架桥导致堵管。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 

  (2)导管漏水,由于长期使用,导管常出现焊接裂缝、锈蚀穿孔,灌注过程中导管进水,使水泥和骨料之间发生分离。在拔管拆装时,接头处卡人砂粒或垫圈密封性差,使导管连接部位漏水,形成局部离析。 

  (3)导管初置高度不合理,初灌时导管出口离桩底的高度与孔径和混凝土坍落度等因素有关,初置高度过高,使第一斗混凝土出管后被“洗澡”,砂浆和骨料明显分离,造成严重离析。 

  2.防治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必须满足水下灌注的需要,同时考虑气温及运输过程的影响,灌入料斗前应具有适宜的坍落度,骨料不得离析。灌注工作应连续进行。 

  (2)导管使用前须作密封试验,浇筑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浇筑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浇筑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如果因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底部而发生的泥水从底部进人管内,应将导管拔出,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清出己经灌入的混凝土,准备足够储量的混凝土重新灌注。 

  (3)避免导管位置偏离桩孔中心。 

  (4)控制导管初置高度,灌注导管距孔底的深度按施工经验以0.3~0.5m为宜;灌注方法宜采用“回顶法”,确保首次灌注混凝土量能使导管埋设0.8m以上。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学习,可以加强我们在钻孔灌注桩方面的知识,相信大家在以后工作中对类似问题的出现有所思想准备,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对提高桩基施工质量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分析
https://m.gc5.com/ytgc/ytlw/10332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