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型桩:摩擦桩应以设计桩长控制成孔深度;端承摩擦桩必须保证设计桩长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端承型桩:当采用钻、挖掘成孔时,必须保证桩端进入持力层的设计深度。
一、旋挖成孔灌注桩主要控制指标 二、施工注意事项 01、直径不大于1m的桩或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25m³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 02、泥浆护壁规定 ①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应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 ②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灌注水下混凝土。 03、泥浆护壁护筒设置规定 ①护筒埋设应准确、稳定,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 ②护筒可用4~8mm厚钢板制作,其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cm,上部宜开设1~2个溢浆孔; ③护筒的埋设深度不宜小于1.5m。 04、旋挖钻机成孔应采用跳挖方式,钻斗倒出的土距桩孔口的最小距离应大于6m,并及时清除。 05、水下灌注混凝土规定 ①水下灌注混凝土塌落度宜为180~220mm,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60kg/m³; ②水下灌注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cm; ③水下灌注混凝土宜掺外加剂。 06、导管使用规定 ①导管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 ②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可取为0.6~1MPa; ③每次灌注后应对导管内外进行清洗。 07、灌注水下混凝土要求 ①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并应控制提拔导管速度,应有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内外混凝土灌注面的高差,填写水下混凝土灌注记录; ②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每根桩的灌注时间应按初盘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对灌注过程中的故障应记录备案。 08 灌注桩后注浆规定 ①后注浆导管应采用钢管,且应与钢筋笼加劲筋绑扎固定或焊接; ②直径不大于1200mm的桩桩端后注浆导管及注浆阀数量宜沿钢筋笼圆周对称设置2根; ③浆液水灰比、注浆量、注浆压力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控制; ④注浆作业宜于成桩2d后开始,不宜迟于成桩30d后; ⑤注浆作业与成孔作业点的距离不宜小于8~10m; ⑥桩端注浆应对同一根桩的各注浆导管依次实施等量注浆; ⑦对于桩群注浆宜先外围后内部; ⑧终止注浆条件:注浆总量和注浆压力均达到设计要求或注浆总量已达到设计值的75%且注浆压力超过设计值; ⑨后注浆施工完成后应提供水泥材质检验报告、压力表检定证书、试注浆记录、设计工艺参数、后注浆作业记录、特殊情况处理记录等资料; ⑩在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承载力检验应在注浆完成20d后进行,浆液中掺入早强剂时可与注浆完成15d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