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锚式围护结构(锚杆或锚索)鉴于施工方便及受力稳定等优势,目前在基坑支护体系中广泛应用。但是,传统锚杆不可回收,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成为永久性地下障碍物,一旦涉及到超越用地红线的争议,后期处理更需要花费大量成本。 可回收预应力锚杆,新技术来了! 2024年5月1日起,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可回收预应力锚杆应用技术规程》DBJ33/T1310-2024正式施行,为基坑支护锚杆回收利用技术提供了规范依据。 预应力锚杆,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体系原理如下图所示,包括锚杆头、拉杆、锚固体:锚杆头与外部承载构件连接,拉杆为传力构件,锚固体是利用水泥砂浆或者锁紧装置将拉杆与岩土孔壁牢固粘结,从而形成抵抗围岩变形的锚固力。 可回收预应力锚杆,拉杆是由主筋、主筋套管以及承载体组成,通过与锚具解锁可实现主筋回收。 基坑使用完成后,即可拆卸锚具、回收锚杆,人工或机械拉出的钢绞线,经力学检测合格后重复周转使用。 主筋可回收实现资源重复利用 规避地下永久物超越红线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浙江浙峰、浙江中桥、苏州能工等多家企业自主研发的多种类型可回收预应力锚杆,已在东南部地区,特别是江浙、福建、广东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除了自身技术上节约资源和降本增效的原因之外,还得益于地方政府为解决基坑支护锚杆超越用地红线问题的管理政策。 比如:《苏州市相城区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深基坑工程的任何部位不应超出规划红线”,《佛山市南海区关于加强基坑支护锚索工程管理的通知》更是明确“基坑完工后,建设、监理、基坑设计、基坑施工单位应出具锚索已全部回收的证明文件”。 随着建筑业绿色低碳目标的推进,以及相关规范标准的实行,可回收预应力锚杆将成为基坑支护主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