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地下水类型及埋藏条件 根据场地岩土性状及勘察钻孔内地下水水位观测结果分析,场地地下水按其含水介质和埋藏条件,在勘察控制深度范围内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孔隙、裂隙承压水。 拟建场地上部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①杂填土中的松散层孔隙潜水,其透水性中等,富水性弱。场地中部为相对隔水层,下部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花岗岩、脉岩风化岩层中的孔隙、裂隙水,地下水类型属承压水,透水性中等,富水性中等偏弱。拟建场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和含水层的侧向流补给。拟建场地静止水位埋深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年水位变幅约1.0米。 2.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拟建场地处于湿润-半湿润气候区,土层以含水量W≥30%的弱透水层为主,故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地下水以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为主,故地层渗透性类别为B类。现将场地水质特征与国标(GB50021-2001)中的水质腐蚀性评价标准进行对照分析,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无腐蚀性,地下水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二)地质情况: 根据福建省教育建筑设计院钻孔揭露的地质资料可知,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13个工程地质层,各岩土层特征及分布规律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灰黄色,松散、稍湿。主要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含有10-20%砖块、碎石等硬杂质成分,该层均匀性差,为新近填土,堆填时间<5年。层厚1.30~3.30米。 ②粉质粘土:褐黄、灰黄色,以可塑为主,底部约0.3-0.5米为软塑,湿。上部约40cm为耕植土,见铁质浸染,捻面光滑,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度为1.10-3.50米。 ③淤泥:深灰色、流塑、饱和。含少量腐殖质和有机物,有臭味,捻面较光滑,摇震反应慢,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为1.70-19.0米。 ④粉质粘土:灰黄色、流塑、饱和。含铁锰质氧化物,局部地段含有少量砂质成分,捻面较光滑,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为0.8~15.0米。 ⑤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饱和。有臭味,捻面光滑,摇震反应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为0.4-3.0米。 ⑥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以可塑为主,底部软塑,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砂质成分,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为0.70-6.40米。 ⑦淤泥质土:深灰色,软塑,饱和,有臭味,捻面光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层厚为0.80-2.50米。 ⑧坡积砂质粘性土:褐黄色、砖红色,可塑,饱和。该层层厚0.6~7.5米,层顶埋深3.7~31.0米,层顶标高-23.34~6.8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