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工程测绘
测绘方案
测绘方案
某住宅建筑群沉降观测点布置及观测施工方案
由于本工程组团中有小高层建筑,故应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为了方便观测,沉降观测点埋设于地下室框架角柱上,其标高值为-1.3m左右(即地下室顶板50线标高值)。 2011-12-28
某客运专线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2011-12-28
某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本标段线路正线长度55.2km,区间路基土石方391万方,其中土方1574097方,石方1760188方,级配碎石470729方;站场土石方309万方,其中土方480484方,石方2157557方 2011-12-28
某轨道交通工程站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由于目前路基图纸正在陆续下发,路基通用图纸没有正式下发,从现有图纸的设计说明中了解到,软基处理地段需要对路基面、基底、部分地段既有线路肩和轨顶进行监测。 2011-12-28
某高铁XX标段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XX高速铁路正线1318km,设计速度:350km/h,初期运营速度300km/h。跨线列车运营速度200km/h及以上。JHTJ-1标段起止里程DK1+750~DK238+470.17,全长223.94km。 2011-12-28
某高铁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法
(1)每段路基均建立独立的监测网,设置1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与相邻桥梁共用。 2011-12-28
XX客运专线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观测资料的沉降分析结果,在施工期间进行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及工后满足时速350km/h高标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 2011-12-28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XX铁路是我国建设的设计时速350km/h的高标准线路之一,为了满足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全线铺设无碴轨道,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 2011-12-28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课件
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及时、连续、按频次”,规范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行“三固定”原则。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2、 预测预压时间:在施工期任意时刻(TN),根据拟合曲线计算出满足工后沉降的时间(T),预测还需预压的时间(T-TN),指导下步施工计划的安排. 2011-12-28
国道某段扩建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XX国道某段沿线软土地质条件差,软土分布广泛,土性变化复杂,尤其是在XX国道某段新老路基拼接的过程中,老路基已经稳定而新路基的沉降刚刚开始发生,新老路基如何协同变形等 2011-12-28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课件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高速行驶要提供一个高平顺性和稳定性的轨下基础,而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必须具有强度高、刚性大、稳定性和耐久性好的特点。
某高速公路先导段软基处理沉降观测与分析
以高速公路先导试验段为例,通过对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详细地分析了填土(等载)预压、铺砂垫层、粉(湿)喷桩、插塑料排水板、挤密碎石桩等各种地基处理方案中路基的沉降变形规律 2011-12-28
城际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
某市城市圈城际铁路区间正线部分均为无砟轨道,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各种类型的路基工点、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 2011-12-28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组成情况, 简要陈述各种监测方法, 为初步了解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提供参考。 2011-12-28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
该文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江浙沪地调院开展的“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环境地质综合研究”项目之子课题---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规划方案研究之初步成果的介绍 2011-12-28
某学校教师公寓沉降观测点施工方案
本工程建筑规模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地下室层高3.0m,地上一~十八层层高3.0m,建筑总高度55.20m 2011-12-28
XX市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XX市大规模地开采地下水资源, 已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 诱发了地面沉降, 且日趋严重。 2011-12-28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 2011-12-28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网数据处理优化设计报告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导致区域性地面高程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2011-12-2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