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工程规模 本期工程建设2×600MW国产超临界机组,规划容量4×600MW燃煤机组并预留扩建余地。本期两台机组计划于2007年投产。 2.1 厂址概况 田集电厂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集乡境内,厂址处于朱庙以东,庙西以西的区域内。厂址地区地处淮河北岸的冲击平原,地面标高在21~24m之间,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2.2 工程地质 2.2.1 工程地质条件 近场地地貌为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交界地带,地势波状起伏,近场区中部和北部均有低山丘,有基岩出露,其余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所覆盖。近场区地跨淮河,分布有窑河、花家湖、淝河、瓦埠湖、芡河等河流,属淮河水系。工程场址位于淮北冲积平原上,地势相对平坦,地貌类型属冲积平原。田集厂址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22.4m左右。 2.2.2 水文地质条件 厂址前沿为淮北大堤西芦段,顶宽10 m,顶高26.8~27.96 m,临水坡坡比为1:3,背水坡堤顶以下3m处筑有2m宽平台,平台以上坡比为1:3,平台以下坡比为1:5。淮北大堤西芦段的防洪标准约为40年一遇。拟建电厂将受到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保护,使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拟选厂址所在区域历史最高内涝水位约22.2m。 2.2.3 地震烈度 根据《淮南田集电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003.12),区域和近场内的历史地震对场地造成的最大影响烈度为7~8度,工程场地在探测范围内未发现隐伏断裂存在迹象。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7度。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应取0.1g。 2.3 气象条件 淮南煤电基地田集电厂厂址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暖秋爽,夏炎冬寒,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春季(3月至5月),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回升快,日较差大,多偏东风,降水较冬季增多;秋季(9月至11月)降温快,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常刮偏东北风;夏季(6月至8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为全年最高,降水多且集中,多偏南风;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和蒙古高压南下影响,天气严寒,雨雪稀少,多偏北风。气象要素特征值(淮南市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年限:1955年~2001年) 2.3.1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 15.5℃ 极端最高气温 41.2℃ 极端最低气温 -22.2℃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 20.4℃ 历年平均最低气温 11.4℃ 最热月(7月)平均最高气温 32.5℃ 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 6.3℃ 2.3.2 气压(1955、1996~1999年无资料) 历年平均气压 1013.3hPa 2.3.3 湿度(1996~1999年无资料) 历年平均水汽压 14.9hPa 历年最大水汽压 40.2hPa 历年最小水汽压 0hPa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72% 历年最小相对湿度 2% 2.3.4 降水量 年最大降水量 1567.5mm 年最小降水量 471.0mm 历年平均降水量 928.5mm 历年最大日降水量 218.7mm 2.3.5 蒸发量(1996~1999年无资料) 历年平均蒸发量 1600.3mm 最大年蒸发量 2008.1mm 2.3.6 风速及风向 历年平均风速 2.7m/s 历年最大风速 19.0m/s(1955~1979、1996~1999年无资料) 五十年一遇离地十m十分钟平均最大风速 23.7 m/s 五十年一遇平均最大风速23.7m/s时相应基本风压 0.35 kN/m2 历年主导风向 E(1980~2001年资料) 历年夏季主导风向 E(1980~2001年资料) 历年冬季主导风向 E、ESE(1980~2001年资料) 2.3.7 日照(1996~1999年无资料) 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51% 年平均日照时数 2218.7h 2.3.8 其它气象要素 历年平均大风日数 7.5d 历年平均雷暴日数 26.6d 历年平均降水日数 105.9d 历年平均雾日数 17.3d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 35cm 历年最大冻土深度 13cm 地面平均温度 17.5℃ 地面最高温度 79.8℃ 地面最低温度 -23.6℃ 2.4 交通条件 2.4.1 公路运输 206国道穿淮南市而过,潘谢公路贯穿矿区,各厂址均可与潘谢公路相连,继而接入206国道,公路运输可满足电厂建设需要。另外,厂址周边地区乡镇公路发达。 2.4.2 铁路运输 安徽省铁路交通业比较发达,其中铁路通车里程2500km以上,居华东首位,现有15条国家铁路。矿区交通方便,矿区内有阜淮国家铁路贯穿,东连京沪,西接京九,淮南线与合九线﹑宣杭线相连,芜湖港﹑南京港﹑连云港等三个港口,铁路转水运可通江达海。矿区内有矿区运煤专用线,拟建电厂原燃料主要靠矿区自用铁路运输,不经过国家铁路网,以减轻阜淮线运输压力,同时便于矿区统一调度保证电厂供煤。 2.5 燃料 本工程的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均为淮南矿务局的淮南煤。 2.6 水源 本工程的水源采用淮河水。取凤台大桥取水点。 2.7 系统简介 2.7.1 输煤系统采用程序控制和工业电视辅助监视系统,输煤控制室设有模拟监视盘,监视运煤设备的顺序启停,运行方式的选择,运行指令的发送,故障的显示以及运行报表的纪录和管理等。 输煤系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卸煤沟来煤直接进入煤场;卸煤沟来煤直接经上煤系统进煤仓;斗轮堆取料机从煤场取煤经上煤系统进煤仓。 本期工程设置一条双线卸煤沟,卸煤沟底部设置两路胶带输煤机,每路胶带输送机上各设置2台叶轮给煤机。煤场上设置1台悬臂长度为30米的折返式斗轮堆取料机。胶带输送机除煤场为单路胶带输送机外,其它均采用双路布置 2.7.2 主要建筑物结构选型: 2.7.3 T4转运站埋深较浅,采用条形基础,地上为二层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763m2,檐高17.5m 2.7.4 碎煤机室、2#、3#转运站基础均采用混凝土箱形基础,砼等级C30,地下砼抗渗等级S8。2#转运站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筑面积为1124 m2,建筑总高度为19.7m;3#转运站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1389 m2,檐高 19.7m。碎煤机室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砖墙采用MU10混凝土多孔砖砌筑;钢门、铝合金窗。